晉末長劍

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孤獨麥客 本章︰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

    河面上風有些大,吹得旌旗呼啦啦作響。

    三天時間,浮橋就立了起來,先頭部隊渡河。

    第一批過河的是銀槍軍兩千四百人。抵達河北岸後,就地列陣,與枋頭駐軍互相呼應。

    緊隨其後的是一批輜重後勤人員,大車小車、馱馬驢騾,滿載各類物資,沿著浮橋抵達北岸。

    “風太大,穩住。”一輛裝著石磨的牛車行了過來,浮橋搖晃不休,維持秩序的輔兵什長連聲大吼。

    “別慌,穩著哩。”馭手笑道。

    什長也笑了,道︰“我是怕石磨掉河里了,沒飯吃。”

    “河北沒石磨麼?”

    “少。他們麥子種得少。”

    過去幾年內,由畜力驅動的小型石磨在河南漸漸流行開來,主要原因還是食品結構的改變︰冬小麥種得多了,自然需要石磨。

    而在此之前,富貴人家是靠水力機械驅動的大型磨坊磨面,與小門小戶不一樣——金谷園鼎盛時就有水碓“三十余區”,不是三十余台,是三十多處。

    水碓可舂粟米,改造下亦可磨面,但設備太大,適合莊園經濟大規模加工,不適合自耕農小規模碾米或磨面。

    石磨的日漸流行,究其根源,還是邵勛帶來的改變,亦是需求催生發展的標志。

    今年夏糧收的全是小麥,一船船送往軍中,不磨面怎麼吃?好吧,或許可以,麥飯、麥粥嘛,但真的太難吃了,銀槍軍兒郎吃了想罵娘……

    河面上有渡船向北搖去。

    軍士們坐在船艙內,看著擁堵的浮橋,指指點點,偶爾大笑一番。

    浮橋上的人看了,笑罵幾句,然後接著往前挪。

    整體士氣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是那種低著腦袋有氣無力的模樣。

    這其實也是邵勛帶來的改變。

    他給武人打開了上升的通道,雖然還比較狹窄,但真的有用,軍士們比以前更賣力了。

    整個渡河行動持續了數日。

    銀槍右營六千眾、兗州世兵萬人(滿衡、唐劍部),外加陳留、濮陽、滎陽丁壯萬人,浩浩蕩蕩抵達了黃河北岸。

    如果算上枋頭、朝歌駐軍萬人(兗州世兵)以及邵勛的親兵,總兵力達到了三萬七千。

    至于府兵,暫時無法出動。

    濮陽府兵一部在河陽,一部留鎮地方。

    陳留府兵亦留鎮地方。

    東平、高平府兵則防備青州、河北流民。

    洛南府兵則在弘農。

    白超城剛剛被禁軍攻克。

    王彌死傷三千余人,禁軍、丁壯、流民死傷一萬五千余,已經攻不動了。

    新安、白超兩城,皆付出了四五倍的傷亡,禁軍談弘農為之色變。

    就地留駐白超、新安兩城之後,一邊舔舐傷口,一邊從流民中拉丁入伍,重新整頓。

    另抽調有戰功之輩兩千四百人,轉為府兵,給他們一點希望——至此,已有六千府兵正在或即將遷往梁國。

    王彌也無力反擊。

    他的老底子只剩一萬八九千人了,去年和今年又從並州流民中揀選精壯萬人,且耕且練。利用山區地形一點點磨掉禁軍的血肉,但打到現在,已自新安潰退四十里,戰線推至硤石堡外。

    硤石堡之後,就是漢澠池縣(位于晉澠池縣以北的山谷中)。

    澠池縣之後,則是邵慎與王彌反復爭奪的崤阪二陵地區。

    這一線反復廝殺,有那麼點東西魏、周齊反復拉鋸的意味了,不在于誰兵多,而在于誰佔據有利地形。

    邵勛不太關心這個側翼戰場,他的精力還是放在河北。

    九月初一,他親自過河,將大 立在淇水之畔。

    這一仗,一定要打好,因為他還要攜此勝,推行很多事情。

    無勝,無威望,則事難成。

    ******

    趙郡中丘縣德勝鄉。

    張角營壘故址之處,幕府官員、縣令正在監督發放第二批賑濟糧。

    “此為梁公恩德,好生記著。”發糧的縣吏們也不管災民們听不听得懂,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

    災民領完一袋糧,千恩萬謝地離開,然後奔向自家。

    妻子迎了上來,身材干癟,好似一陣風就能吹倒,背上還背著個昏昏欲睡的嬰孩。

    “糧來了!”災民用顫抖的雙手拉開滿是補丁的麻袋,笑道。

    妻子抹了抹眼角。

    作為牧奴,他們是沒什麼個人財產的,完全就是靠為別人放牧牲畜,換點奶制品過活罷了。蝗蟲遍野之時,夫妻二人拼命搶割了一些干草及青糧回家,熬到現在。

    這會是第二次領取救濟糧了,省著點吃,差不多能撐到入冬,就是不知道那會有沒有第三批賑災糧了。

    將糧食交給妻子後,牧人拿起了馬刀、角弓。

    妻子見了,身子一顫。

    “我去為貴人打仗。”丈夫嘴角扯了扯,勉強笑道︰“吃住在軍營里,能省一點是一點。仗打完了,或許還有賞賜。”

    妻子眼淚不停地往下掉,但她知道,這�世道只能如此。

    她把家里最厚實的那件皮裘拿了過來,遞到丈夫手里。

    皮裘是用羊羔皮制成,其實很貴,是當年還生活在關中時,二人成婚的嫁妝之一。

    男人穿上了厚實的皮裘,想開口,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到了最後,只看了看妻子背在身上的孩子,眼中滿是眷戀。

    孩子已經睡著了,嘴吧唧吧唧,還流著口水。

    男人嘆了口氣,狠心出了屋門。

    鄉長、鄉佐們已經在征集人丁了,報名者非常踴躍,呈現爭搶之勢——上陣賣命都要搶,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賑濟糧發完時,一千丁壯已經征集完畢。

    貴人們不情不願地拿出了馬匹,交給丁壯們騎乘。

    有人慷慨,連鞍具都給了。

    有人吝嗇,直接給了一匹光馬,讓丁壯們自備鞍具。

    鄉長、里正站在不遠處的高坡上,看著牽馬而出的丁壯牧民。

    片刻之後,他們也上了馬。

    牛角聲猛然響起。

    一千人騎馬而出,口中嘯叫著,向南滾滾而去。

    他們要掙命,為自己和家人爭取活下去的機會。

    幾乎與此同時,安平、常山、中山、博陵、範陽、燕國等地,大群騎士洶涌南下,按照指定的路線,往魏郡方向集結。

    很多人早就等不及了,心中焦躁不已。

    如果梁公不用錢糧來買他們的命,他們就要四處劫掠了,屆時河北各地將處處烽煙,叛亂此起彼伏。

    他們真的不介意向誰揮刀。

    誰能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為誰賣命。

    冀州、幽州大地上,總計征召了二萬余騎。他們從各自的駐地出發,如小溪匯入大河一般,漸次集中到安陽、蕩陰一帶,等候下一步的命令。

    安陽囤積了大量馬料,干草較少,糠麩、豆子倒是很多。

    這是他們的前進基地。

    ******

    鄴城之內,幾乎沒什麼生氣。

    街道上行人稀少,步履匆匆,面有菜色。

    三台之下,守軍有氣無力,瑟縮著靠在牆上。

    曾經熱鬧一時的鄴宮冷冷清清。天色一晚,里面就黑不隆咚,幾乎沒有什麼動靜,很難想象就在兩年多之前,這里曾經高朋滿座,熱鬧非凡。

    這就是鄴城,如同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婦人,渾渾噩噩,了無生氣。

    桃豹正在整理行裝。

    因為羊權南下淮水,他們算是解放了,回到了久違的家中。

    但才休整了一個月,效節軍、忠義軍又要出動了。

    軍中有些騷動,但被壓下了。不僅僅是軍官威壓,赤地千里的現狀也給了他們極大的壓力,不得不苦一苦自己——至少,出征前會給他們的家人多發一些糧食作為開拔費。

    其實,出征的又何止他們。

    鄴城、安陽一帶還征發了五千名步卒——皆石勒時代分田分宅的老兵。

    桃豹听聞這個消息時,感覺梁公似乎對他們這些石勒降眾更信任了,居然用他們打匈奴,甚至是石勒的佷子石虎!

    但這也是正常的。

    隨著時間流逝,石勒的影響力逐步降低。以往還感念他恩德的兵眾們,這會一個個不吱聲——他都敗到並州去了,幾乎沒有再回來的可能,人要向前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他們現在是梁人,是梁公邵勛治下子民,別想太多。

    退一萬步講,眼下只是打劉漢罷了,又不是打大胡,想那麼多作甚?

    鄴城之外,船只一艘艘駛來。

    去年休養生息,魏、趙、清河、平原、陽平五郡征發役徒,把淤塞多年的安陽—鄴城段運河疏通了。

    這個當時被很多人唾罵的水利工程——不光可行船,亦可灌溉——今年居然成了救命通道,糧船自枋頭出發,順白溝水而下,再折入洹水、運河,直抵鄴下。

    損耗很輕,速度很快,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

    甚至于,聚集在鄴城、安陽的軍士,亦可乘坐空船南下,至枋頭一帶集結,省時省力。

    就這樣,河南、河北的軍眾次第匯集。

    淇水兩岸的軍營每天都在向外延伸,每天都有新人入駐,戰爭的氣息愈發濃厚。

    九月初六,劉洽自朝歌而出,率五千人,直抵汲縣城東。

    與此同時,大隊騎兵自安陽南下,奔至共縣一帶,與石虎騎軍一部數百人交手。

    這是東路戰場雙方首次交鋒,其時九月初七。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晉末長劍》,方便以後閱讀晉末長劍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晉末長劍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並對晉末長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