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古道,荒草連天。
南風之中,隱隱傳來飯菜香味。
甑中的粟米飯已經蒸好,士兵們拿著木碗,挨個領取飯食。
飯食賣相很差,可能還夾雜著谷殼、沙子。
菜是沒有的,有點豆豉、咸菜佐食就不錯了。
眾人的碗也黑乎乎的,底部還有可疑的髒污,但沒人在乎,狼吞虎咽地吃著。
左司馬劉洽有些憂心,帶過來的士兵數量近五百,但都是什麼貨色?
出發之前,糜晃和他提及︰“凡兵四百九十人,七八歲以上、十六七以下,百五十余人;年在耳順,逾矩之下,二百余人……”
簡而言之,十六七歲以下的孩童佔三分之一,六七十歲的老人超過四成,真正正值青壯年的,不過百來個。
這兵員質量,差到沒邊了!
“劉司馬。”督護糜晃走了過來,與劉洽互相見禮之後,便道︰“明日就要進京了,該如何與司空分說?”
劉洽愕然,半晌後才問道︰“糜督護,你覺得這些兵——堪用麼?”
糜晃性直,實話實說道︰“耳順之上二百人,僅可食飯糜,有些人甚至盲聾昏聵,眼不能視,無法御寇,只可粗警小盜。至于那些孩童,大約可以驅護鳥雀吧。”
劉洽嘆了口氣。
東海國是有兵的,規模在兩千人上下。
王國兵分三等。
大國置中軍兩千人、上下軍各一千五百人,總計五千人。
次國置上軍兩千人、下軍千人,總計三千人。
小國只有上軍兩千人。
這些兵都是世兵,也就是軍戶,子承父業,世代當兵,平時務農,閑時訓練,戰時出征,相當于晚唐的土團鄉夫之流——甚至還不如,因為他們仗打得少,自滅吳之後,已是多年未曾出征,戰斗力下降得厲害。
大晉司空、東海王司馬越不便調遣東海國兵入洛陽,于是走了關系,讓徐州都督(亦叫青徐都督)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