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十月末。
秦王劉璋御馬踏向晉陽城,即秦漢時期太原郡的郡治。
太原郡位于並州的中部地區,北至繁峙、南至介休,以太原盆地和忻州盆地為核心,為周邊的太行、呂梁等山脈所環繞,南接河東郡,北接雁門郡、代郡,東越太行山各陘口通往冀州,西隔呂梁山與朔方刺史部諸郡相鄰。
是所謂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
于晉陽城的城門前,早先一步抵達此地的張任和文聘兩員大將,正束身直立,神色恭然的靜候著劉璋。
“大王。”
見到劉璋的身影後,張任和文聘齊齊上前,向劉璋拱手施禮道。
劉璋翻身下馬,分出雙手,托住了張任和文聘將要擺出的俯身跪禮︰“今者軍國多務,兼之在于軍中,不必如此多禮,況卿等與孤之間,恩情綢繆,若是施加此等厚禮,倒顯的生分了。”
張任和文聘聞言,倒也沒有強求什麼,二人但俯身施了一禮,沒有加之跪拜。
施禮完畢,張任朝後招呼了一聲,就見一名身形消瘦的下吏端著一個盒子上前。
張任親手掀開盒蓋,盒子中赫然是一個人頭,一雙眼楮瞪得溜圓,面上留存著幾分臨死前的驚恐之色。
“呼廚泉?”劉璋推測起了頭顱的主人,雖是猜測的話術,可語氣卻是有幾分肯定,無他,蓋因這顆頭顱未曾蓄發,而是披散著頭發。
其次匈奴人當中,左賢王劉豹早已授首,右賢王去卑身處上黨,此間惟有呼廚泉在,也唯有南匈奴大單于呼廚泉的頭顱,才配遞到劉璋的面前。
“正是。”張任點頭肯定道︰“這顆頭顱乃是匈奴大單于呼廚泉的。”
在說到‘大單于’二字時,往日里沉穩莫名的張任,語氣中也添了幾分自豪,漢匈相爭數百年,斬殺單于的功績,未有幾人有過,他卻是得到了。
“懸于城頭,昭示四方。”
劉璋給出了對匈奴大單于呼廚泉頭顱的處理結果,他打算把呼廚泉的頭顱掛在晉陽城的城頭上,用以震懾四方的羌胡和夷狄,漢威不可犯也。
言訖,劉璋舉步踏入了晉陽城。
當下,並州牧高干遁走上黨,大單于呼廚泉授首,太原郡內大敵遁去,強寇匿影,動搖一郡的禍患消弭。但由于太原郡多有內遷的匈奴羌胡,是故零星的騷動還在不斷發生。
只是這對于劉璋來說,不過是瘙癢而已,他分派諸將,張任、張
燕、文聘、襲肅等人,各統本部兵馬打掃清理起了太原郡,旬月之內,必要太原郡安定下來。
這也是此次征討太原,劉璋都統兵馬三萬至此的緣故,兵力太少的話,不足以略定四方,唯有數萬兵馬多路出擊,才能還太原郡一個清平的世道。
當時間來到十一月中旬,太原郡內零星造逆的匈奴羌胡,彼等的首級在晉陽城門口堆積的如同小山一般,是為京觀也。
當杜畿路過晉陽城門口時,他自是見到了這座京觀,初見之下,他的臉上不是悲憫,也不是喜色,而是眉宇間生出一股子憂愁。
“杜君,何以面含憂色?”襲肅出言問道,他不太明白,誅殺羌胡等輩,為何杜畿會面色含憂,這不是通常情況下該有的表現。
杜畿指著如小山一般的羌胡頭顱道︰“襲將軍,可是太原郡的匈奴羌胡的頭顱都被割下,堆積于此地?”
“非也。”襲肅搖了搖頭,他沒想到杜畿竟是這般極端,想要誅殺殆盡整個太原郡的所有蠻夷︰“大王仁德,這些是造逆的羌胡頭顱,凡是順服的匈奴,自是免于被誅殺。”
“造逆之輩,同順服之徒,各有幾分?”杜畿追問了一句。
“嗯?”襲肅蹙眉沉思了一二,給出了個大概得數字︰“我軍兵威赫赫,羌胡畏之,是故大半的羌胡都是服服帖帖的,唯有十之三四的羌胡不明世事,蠻憨無狀,起兵造逆于太原。”
“十之三四。”杜畿重復了一句襲肅給出的數據,他沉沉的嘆了口氣道︰“太原郡在秦時就置為郡縣,為我漢土數百年矣,可今日卻是為內遷的羌胡居之,且總數繁多,難以根除,是故為我所憂也。”
一言至此,杜畿舉目北望,他指著北方說道︰“太原郡的情況都是如此,如雁門、代郡,情況當是比太原郡更為糟糕。”
杜畿目色含憂,神思牽發︰“而今天下紛爭,四海不定,羌胡趁勢而起,尋求壯大,有呼廚泉、劉豹等輩,今此輩雖已授首,太原郡的羌胡一時間畏于我軍兵威,暫時安定了下來,可羌胡被居于此地,終將為患也。”
“杜君的意思是,全殺了?”襲肅自認察覺到了杜畿語氣中的殺意,他試探性的問了一句。
杜畿搖了搖頭︰“彼輩羌胡若是無狀,起兵造逆,自當誅殺,可順服之輩,若是一體誅殺,則太原、雁門、代郡等地的羌胡將為之震恐,謂之降亦是死,戰亦是死,不若一戰,到時候,並州風雨飄搖,難以遂定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是故,對待羌胡之輩,凡是其中狡黠強悍之
徒,可收而殺之,順服及安分的羌胡,可由官府出面招撫,不使彼輩俯逆,藉此分化羌胡,安定一方。”
“嗯?”襲肅納悶了一聲︰“杜君方才不是說,羌胡畏于我軍兵威,一時臣服,日久必生禍患嗎?如何又要一手征討,一手招撫,豈不是遺他日以禍端。”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杜畿笑了一聲道︰“倘若使官府公正、吏事清明,羌胡招撫得當,且加之以禮樂教化,數代之後,可化羌胡為中國之人也。”
“數代之後?”襲肅面露難色,他搖了搖頭道︰“這恐怕不易,五年十年還好說,但要說數十年的堅持如此,怕是沒有這等的恆心。”
襲肅作為官場中人,對于官府的事情是了解的,官府習氣,向來是貪易避難,難有什麼恆心和毅力,杜畿所言之事,卻是難上加難。
“事在人為,水滴石穿。”杜畿面色板正的回了襲肅一句。
言罷,二人騎馬向著晉陽的縣寺行去,去面見駐蹕于晉陽的劉璋。
“伯侯來了。”在縣寺左廂見到杜畿踏入後,劉璋熱情的道了一句。
“大王。”杜畿躬身束手,長揖而下,向劉璋施了一禮。
劉璋指著他近前的位置,示意杜畿道︰“坐。”
“謝大王。”杜畿先是謝了一聲,而後才安然入座。
“卿自河東而來,至于晉陽,一路上可有什麼見聞。”劉璋問詢道,他望向杜畿,靜候杜畿給出回答。
從河東被召至晉陽,杜畿一路上揣測過劉璋的意圖,他大概知道劉璋召他來此所為何事,是故他針對面見劉璋時,劉璋可能問出的問題,做過一番腹稿上的推敲。
現下听到劉璋的問話,杜畿不暇思慮,應聲作答道︰“羌胡內遷,戰亂連年,太原郡士民流離,地不得耕,民不聊生,境況十分的不好。”
“今次大王征討至此,消弭兵災,士民得以安寧,不至處于風雨飄搖當中,然兵災雖去,但治政安民之事,還需賢良定之。”
“卿意當如何治政,當如何安民。”劉璋微微頷首,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杜畿搬出了他的腹稿︰“治政者,以清淨為主,不推行繁瑣的政務,安民者,當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如此,太原郡的元氣,方得恢復一二。”
“嗯。”劉璋頷首的幅度稍稍大了一些,他接著問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卿即知羌胡內遷,遍布太原,可有化解之策。”
對于這個問題,杜畿也是有了定稿,他作答道︰“可
募集羌胡中的精壯之士為兵,削弱羌胡的力量,此為一也;二者,當令羌胡聚落不得過于百戶,分化羌胡的形勢;三者,官府須得招撫得宜,教化有方,以謀求化夷為夏。”
說到這里,杜畿話鋒一轉︰“然此三者,概不過是治根不治本,治本者,需要我漢家的力量壓倒羌胡,無論是戶口、錢糧、甲械等,只有漢家勢大,羌胡式微,太原郡才可得以永享安寧。”
劉璋頷首,他給出了召杜畿至此的原因︰“太原新定,事務繁雜,孤意,非卿莫能處之,不知卿家是否願意出任太原郡太守一職。”
“大王之令,臣下無有異議。”杜畿避席拜道,領下了太原郡太守的職位。
……
鄴城。
自南下征戰,于官渡兵敗退還冀州以來,袁紹的神色不佳,溢于言表。
這是有緣由的,西進阻于玉璧,南下敗于官渡,無論是西進還是南下,從去歲到今載,一直遭遇失敗的情況下,袁紹自是不得開懷,心下郁郁。
尤其是收到來自並州牧高干的戰報後,袁紹的面色更加難看了起來。
先是,高干遞來文書,言他將關中人馬阻于永安城下,太原、上黨有泰山之安,然不過數日,高干遞來一份十萬火急的文書,言是關中人馬襲擊了他的後方介休,為避免落得兩面受擊,兵敗被囚的下場,他不得已,引兵退保上黨。
而這,就意味著,太原郡落入了劉璋的手中。
“無能。”不知道是在說高干,還是在說自己,此刻的袁紹面上呈土灰色,潦倒沉淪不已,南不得下中原,西面又為劉璋所襲,失卻太原郡這一緊要之處,壞消息是一件接著一件,擊碎了袁紹的自信和豪情。
袁紹面色難看,下面的人,如逢紀、郭圖等輩,紛紛縮起頭來,耳觀鼻、鼻觀口、口觀心,不發一言,不出一語,以免為盛怒的袁紹所波及到。
別駕田豐見狀卻是毫無懼意,他出席進言道︰“明公,上黨為冀州之屏藩,又控扼軹關道,關系到河內的得失,是故上黨決不容有失,不然冀州將處于關中人馬的兵鋒之下,三河之地,盡為劉季玉所得也。”
“今高干所部,敗退于永安,士氣必然不佳,宜早遣強兵,著名將統領,往上黨戍之,以防有變。”
沮授附翼田豐,出席應和道︰“明公,如別駕所言,上黨重地,萬萬不能有失,不然關中人馬在側,鄴城將一日三驚,不得安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袁紹默然片刻,而後他重重的點頭應道︰“別駕之言是也
??上黨重地,確乎不容有失……即刻著麴義、張合統重兵往而備之,定不能令上黨落到劉季玉的手中。”
議定了上黨的事情,無心研討的袁紹遣散了會議,他來到了後院,坐在池邊亭台處,望著微微蕩漾的池水,思緒惆悵了起來。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袁紹冒出了一個念頭,自從他一統河北,威勢無二後,這兩年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舉十萬大軍西進,被一個小小的玉璧城阻截數月,不得寸進一步,于是他放棄啃咬有若鋼鐵的玉璧城,揮師三路,大舉南下。
南下本是必勝的局面,緣奈何,天算不如人算,許攸,竟是背主投敵,泄露了軍中機密給曹操,致使烏巢被焚,糧草被燒毀大半,不得已,他只好引兵而退。
處處受阻,不得寸進,今番又為劉璋坐收漁翁之利,趁他和曹操邀戰之時,襲取了太原郡這一處要地。
憋屈、煩悶、抑郁,種種不良的情緒堆積在袁紹的心頭。
“哎……”他忽的長長嘆息了一聲。
“父親何故長嘆。”自袁紹身後,傳來了一聲清脆的問話。
袁紹強自露出微笑,他還顧道︰“尚兒。”袁紹辨音識人,從音調中得出了來人的身份,同時他給出了回答︰“自去歲到今朝,事事不得如願,是以為父意興闌珊,有所感喟。”
袁尚微笑道︰“父親何故因小挫而失意,向著高皇帝為項王所逼,置為漢王,不得王關中,後高皇帝還定三秦,與項王爭雄,雖屢敗于項王,然折而不撓,終成帝業,其間波折起伏,非止十回。”
“可知夫英雄之輩,當有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志氣,若因一時的曲折,就意氣衰竭,何以謂之為英雄也。”
袁紹聞听此番言語,他朗聲一笑道︰“兒有此等見識和氣度,大慰吾心。”
喜歡季漢劉璋請大家收藏︰()季漢劉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