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想征收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 腦三斗,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諸君能否交得”
孟儀面色肅然,向面前益州郡的一眾夷王說
這話一出,頓時在坐的各位益州郡的夷王紛紛你看我,我看你,然後交頭接耳的討論了起來,開始還是細聲的討論,而後聲音越來越大,整個孟氏明堂都嘈雜了起來,化作了一個菜市
這群頭上插有羽毛,披發文身,身上穿的不是布匹絲綢,而是野獸皮革的夷王在討論中,互相的搖了搖頭,對益州郡官府的要求覺得匪夷所
就拿斫木來說,斫木堅硬剛強,但卻容易長彎,最高也不過二丈,官府竟是要三千枚三丈的斫
作為大漢治下的夷人,他們自然也是要交稅的,但是現在官府的要求實在是不合理,這些東西他們根本拿不出
他們並沒有對孟儀的話進行懷疑,孟氏作為在益州郡扎根數代的大族,在他們心里威望很高,對于孟儀的話他們自然是相信
議論片刻後,一位稍微年長些的夷王走上前來,學著漢人的禮儀,對孟儀拱手請求道︰“孟老,這些東西我們實是拿不出來,能否讓官府寬限一”
孟儀搖了搖頭,面色無奈的說道︰“官府已是下了十三道文書到我這里,不斷催促,要我讓你們早些貢上去這些東”
“就現在的這個數目,還是儀據理力爭,減少過的數”
“我為爾等仰重,卻不能為爾等爭取一二,實是慚”說到這,孟儀露出羞愧的表情,一臉的無可奈
聞言這名年長的夷王眉間露出苦色,不待他繼續哀求,他身側一名年輕的夷王在孟儀的眉眼暗示下,起身站了出來,怒道︰“這些東西我們如何交的出,交不出東西自然必死無”
“官府這是不給我們活路,不如反”他朝著在座的夷王喊
一言既出,瞬間點燃了原本充滿火氣的孟氏明堂,一眾夷王紛紛響應
“對,反”
“反了,反”
“反他娘”
蛇無頭不行,一眾夷王自覺威信不夠率眾謀反,于是一齊站到孟儀身前,對著孟儀拱手拜下︰“孟老,您是我等的首腦,還請您替我等做”
見狀皺著眉頭的孟儀先是嘆了一聲,搖搖頭說道︰“你們害苦了我”
而後孟儀像是盛情難卻,目中聚精光,慷慨言道︰“也罷,如今官府無道,孟氏久為爾等敬仰,今番就替爾等做”
“反”
這話一出,夷王們歡呼雀躍,對著孟儀又是鞠躬,又是敬
孟儀的兒子孟節看著群情激奮的諸多夷王,在心里默默的嘆了口氣,他的父親孟儀听從雍氏族長雍勉的蠱惑,替雍勉煽動叟夷謀
雍勉說事成之後,讓孟氏割據永昌,世世為郡守,可孟節卻是看的透徹,如今的永昌封鎖四境,不與雍氏交
永昌郡都還沒拿下來,他父親卻是為了永昌太守一職,拿出孟家積累數世的名望,替雍氏東奔西跑,蠱惑這些棲居山林,不知世事的夷王謀
對于這種情況,他是極為不看好,縱使現在能贏上一兩局,日後成都派遣的大軍一到,烏合之眾還不是四分五裂,各自竄
再看到站在孟儀身邊,他的幼弟孟獲也是一臉興奮的樣子,孟節感覺有些頭疼了起
滇池
益州郡太守高頤站在城樓上,他的面色有些憔悴,這段時間他一直在抵抗益州郡大族雍氏的攻城,席不暇暖,勞困無
看著駐扎在城外的雍氏營寨,營寨中如星火般點亮的篝火,他不由內心嘆了一口氣,比之昨日,雍氏營寨中的篝火數目似乎又多了一些,這對他來說不是件好事,本來就是敵強我弱的局面,現在雍氏這�敵人卻是越來越強
眼下只有滇池縣的城牆還能給他一些安全感,只是這安全感愈發的稀薄
舉目北望,自從雍氏謀反以來,他靠著滇池縣始終在堅守,一直在翹首北望來自成都的援軍,能將他從眼下的困境中解脫出
他派出去了幾波求援的使者去往成都報告益州郡的情況,有些人被截殺了,有些人成功到達了成都,並帶回了成都反饋回來的消
但成都來的消息並不是什麼好消息,文書上面說巴郡在荊州別駕劉闔的煽動下發生了叛亂,大軍需要先前往巴郡征討叛逆,等巴郡叛逆平定後,才能空出手來救援
文書的最後是八個大字︰‘堅定守住,就能勝’
他有些無奈,成都來的文書上說的輕巧,但眼下他據守的益州郡郡治滇池縣的情況可不太
雍氏起兵叛逆,他是措不及防,當時他正在巡視郡縣,听到家僕報告雍氏反叛的消息,他是馬不停蹄的沖回了滇池縣,關閉城
在益州郡郡兵不堪用的情況下,他直接將各處城門直接堵上,只留了一個向北的城門當做消息來往的出
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滇池縣沒有落入雍氏的手里,可滇池縣有個大問題,糧草不
他今天清點了府庫,府庫里滿打滿算只剩下一個月的糧草了,當然他可以省吃儉用,婦女幼童可以少吃些,守城的士卒正常供給,但就這樣算起來,只怕也撐不了多
更何況眼下雍氏一方的叛軍越聚越多,這讓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也越發渺
局面是很艱難,但近來雍氏不斷派遣使者來招降他,卻都被他拒絕
‘我為太守,豈可降賊,就如此守到城池陷落’高頤對未來的預期十分悲觀,但他的目光卻是愈發的堅定,一股浩然之氣在他的胸膛中蕩
蒯良站在船頭,看著長江兩岸的群峰,只見山勢陡峭,數不盡的奇峰怪
他的耳中听著兩岸的猿猴不斷的啼叫,不由想起了張松朗誦過的七言,不自覺的念了出
“兩岸猿聲啼不”
“輕舟已過萬重”張松從蒯良的身後走到他的身邊,應了他一
“子柔雅興非常,竟是臨江誦”
蒯良自是察覺到了張松的到來,作為劉表派遣到益州結盟的使者,他和張松近來相處了不少時
對于張松他是愈發的欽佩,張松的文學造詣極高,不過想想也是自然,有著過目不忘本領的張松,學問自然是高
和張松相處,他的許多學問上的困惑都是迎刃而解,這段時間他進步很
他對著張松打趣道︰“子喬,劉益州所作七言,甚是貼切,這兩岸的猿聲不曾休止”
“只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卻是未必,如今的行程漸緩,卻沒有七言里的那般急”
張松搖了搖頭,同樣是面露微笑,對于蒯良這個厚道人,他是敬而仰之,他解釋道︰“如今逆水行舟,自然行程漸”
“等子柔蜀地一行完畢,返回荊州之時,自然可以體會到朝辭白帝,一日至江陵的急”
“順江而下,若是乘風,施施然飄飄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