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迫不及待地接過玉瓶,打開瓶蓋一看,頓時被那顆金光閃閃、香氣四溢的丹藥吸引。他深吸一口氣,只覺心曠神怡,全身疲憊一掃而空。
“好!好!好!”嬴政連聲稱贊,“前輩果然名不虛傳,竟真將地乳靈髓煉成了極品丹藥!朕真不知該如何感謝前輩才好。”
雲中子微微一笑︰“陛下過譽了。貧道既已答應陛下,自然會全力以赴。這地乳金丹雖珍貴無比,但並非萬能。它只能增強陛下修為、延年益壽,卻無法讓人長生不老。”
嬴政听後點頭︰“前輩所言極是。朕也明白長生不老只是傳說,能延年益壽、增強修為已是莫大福緣。”他將玉瓶小心收起,鄭重地對雲中子說,“前輩此次相助之恩,朕銘記于心。日後前輩若有需求,朕定當全力相助!”
雲中子笑道︰“陛下言重了。貧道此次前來助陛下煉丹,一是為了還國師師弟一個人情,二是為了結一段善緣。如今丹藥已成,貧道心願已了,也該告辭了。”
嬴政聞言一驚︰“前輩這就要走?朕還想多留前輩幾日,好好款待一番呢。”
雲中子搖頭︰“陛下好意,貧道心領了。但貧道習慣了閑雲野鶴的生活,不喜歡被俗事打擾。況且煉丹之道講究緣分和心境,此次煉丹雖成功,但貧道也感心力交瘁,需回去閉關修煉一段時間。”
嬴政听後雖有些失望,但也知不可強留。他當即命人準備厚禮送給雲中子,並親自送他出宮。
“前輩慢走,朕他日定當前往拜訪。”嬴政在宮門口對雲中子說。
雲中子笑了笑︰“陛下有心了。他日若有緣,自會相見。”說著,他飄然而去,很快消失在天際。
嬴政望著雲中子消失的方向,久久不語。楊凌在旁安慰︰“陛下不必過于傷感。師兄他日若有空閑,定會再來咸陽與陛下相聚。”
嬴政點頭︰“國師說得是。朕能得到前輩相助,已是莫大福份。”他頓了頓,又說,“如今朕已得到地乳金丹這樣的寶物,接下來該好好謀劃如何統一六國、建立千秋偉業了!”說著,他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和霸氣的光芒。
楊凌見狀心中一凜,但也知這是嬴政的雄心壯志。他當即躬身說︰“陛下英明神武、胸懷天下,實乃萬民之福。臣願為陛下效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嬴政听後哈哈大笑︰“好!有國師相助,朕何愁不能統一六國、建立千秋偉業!”他頓了頓,又說,“傳旨下去,明日早朝,朕要與眾臣商議統一六國之大計!”
隨著嬴政的一聲令下,整個咸陽城都沸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位雄才大略的始皇帝要開始他的統一六國之旅了,這將是一個改寫歷史進程的大事件!
次日早朝,嬴政端坐龍椅之上,俯視殿下群臣。群臣們議論紛紛,猜測陛下今日召集大家所為何事。
“眾卿家,”嬴政開口,聲音洪亮而威嚴,“今日召集大家前來,是要商議一件大事。”
群臣們立刻安靜下來,屏息以待。
嬴政掃視一圈群臣,緩緩說︰“自朕即位以來,一直秉持‘天下一統’的理念。如今,六國紛爭不斷、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文化凋零。朕不忍見此亂象再持續下去,決定出兵統一六國,建立一個強大而繁榮的大秦帝國!”
此言一出,群臣們一片嘩然。雖知嬴政有統一六國之志,但沒想到他會如此直接地提出。
“陛下,”一位大臣站出說,“統一六國固然是好事,但六國實力強大、兵多將廣,我們若貿然出兵,只怕會遭到他們的聯手反抗。”
嬴政冷笑一聲︰“朕知六國實力不弱,但朕有信心將他們一一擊敗!朕已得到地乳金丹這樣的寶物,可延年益壽、增強修為。有了這樣的助力,朕還怕什麼?”
那位大臣被嬴政的霸氣震懾,一時語塞。其他大臣們也都低下頭,不敢再出聲反對。
楊凌見狀上前一步說︰“陛下英明神武,統一六國自然是手到擒來。不過臣認為,在出兵之前,我們還需做好充分準備和謀劃。”
嬴政點頭︰“國師說得是。那麼依國師之見,我們應該如何謀劃呢?”
楊凌沉思片刻後說︰“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六國的實力和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其次,我們要制定詳細的戰略和戰術,確保每一次出兵都能取勝;最後,我們還要加強國內的治理和建設,為統一六國提供堅實後盾。”
嬴政听後滿意地點頭︰“國師所言甚是。那麼這件事就交給國師和丞相去辦吧。朕希望你們能盡快拿出一個詳細的統一六國計劃來。”
丞相李斯出列領命︰“臣遵旨!臣一定會辦好此事。”
退朝後,李斯找到楊凌商議具體事宜。兩人都是足智多謀之人,很快便商定了一個初步計劃。他們決定先派人前往六國刺探情報、了解敵情;然後再根據情報制定詳細的戰略和戰術;最後調集大軍、一舉出擊!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咸陽城內外都忙碌起來。一方面要派人前往六國刺探情報、籌備軍需;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內的治理和建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整個大秦帝國都籠罩在一種緊張而興奮的氣氛中。
日子在緊張而有序的籌備中一天天過去,楊凌和李斯等人經過反復商議和修改,終于拿出了一份詳細的統一六國計劃。這一日,他們再次來到宮中向嬴政匯報。
“陛下,”楊凌手持計劃書,神色凝重地說,“經過臣等人的精心籌劃,現已制定出了一份詳細的統一六國計劃。請陛下過目。”
嬴政接過計劃書,仔細翻閱起來。他看得非常認真,不時點頭表示贊同。這份計劃詳細列出了六國的兵力部署、戰略要地、經濟情況以及民心向背等關鍵信息,並針對每個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和戰術。可以說是一份非常完善且切實可行的計劃。
“好!好!好!”嬴政看完後連聲贊嘆,“國師和丞相果然名不虛傳,竟能制定出如此精妙的計劃來。朕對此非常滿意!”
李斯謙虛地說︰“陛下過譽了。這都是臣等應盡之責。只要能為陛下分憂解難,臣等萬死不辭!”
嬴政點頭︰“朕有你們這樣的忠臣輔佐,實乃大幸也。那麼依計劃行事,我們首先要對付的是哪個國家呢?”
楊凌指了指計劃書上的一處︰“陛下請看,這里寫的是韓國。韓國地處六國之中,兵力較弱、經濟不振,且其國君昏庸無道、百姓怨聲載道。因此臣等認為,我們應該首先出兵韓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拿下!”
嬴政听後沉思片刻,然後果斷地說︰“好!那就先拿韓國開刀!傳旨下去,命王翦為將,率領十萬大軍即刻出征韓國!”
隨著嬴政的一聲令下,整個咸陽城再次沸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曠日持久的統一六國之戰終于要拉開帷幕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咸陽城內外都忙碌得不可開交。一方面要為王翦的大軍籌備軍需、送行出征;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內的治安和防御工作,以防六國趁機來犯。整個大秦帝國都進入了一種臨戰狀態。
而遠在韓國的都城新鄭,此時卻是另一番景象。韓國國君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對國內的政事和軍務一概不理。百姓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紛紛盼望著能有一位明君來拯救他們于水火之中。可惜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場滅頂之災已經悄然降臨。
王翦率領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了新鄭城下。韓國國君聞訊大驚失色,連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可惜他們平時不修政務、荒廢軍備,此時哪里還有什麼對策可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軍攻破城池、殺入城中。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韓國就這樣輕易地被秦軍給滅亡了。當嬴政得知這一消息時,他並沒有感到太多的驚喜或意外。
韓國滅亡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六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其他五國的國君紛紛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企圖聯手對抗秦國的侵略。然而,他們各自心懷鬼胎,難以形成真正的聯盟。
在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召集了一眾大臣商議對策。一位大臣站出說︰“大王,韓國滅亡已成事實,我們現在必須盡快采取措施,防止秦國繼續擴張。”
趙王皺了皺眉︰“那依你之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那位大臣沉思片刻後說︰“大王,臣認為我們應該聯合其他四國,共同出兵抗擊秦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機會擊敗他們。”
另一位大臣卻持不同意見︰“大王,臣認為此舉不妥。秦國實力強大,我們若貿然出兵,只怕會重蹈韓國的覆轍。臣認為我們應該采取守勢,加強國內的防御和治理,以待時機。”
趙王听後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但卻難以抉擇。就在這時,一位使者匆匆來報︰“大王,秦國派使者前來求見。”
趙王一愣,然後揮了揮手︰“快請使者進來。”
片刻後,秦國使者被帶進了大殿。他向趙王行禮後說︰“外臣奉秦王之命前來拜見大王,並傳達秦王的意思。秦王說,他願意與趙國和平相處、互不侵犯,並希望兩國能夠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
趙王听後心中一動。他知道這是秦國在試探他們的態度,但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于是他笑了笑說︰“貴使辛苦了。請回去告訴秦王,本王也願意與秦國和平相處、互不侵犯。”
秦國使者听後大喜︰“多謝大王!外臣一定將大王的意思如實轉告給秦王。”說完他便告辭離去了。
趙王望著使者離去的背影,心中卻是憂慮重重。他知道秦國的野心不會止步于此,和平只是暫時的。他必須盡快想出應對之策,否則趙國恐怕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與此同時,楚國都城郢都里,楚王正召集大臣們緊急商討對策。一位大臣情緒激昂地進言︰“大王,我們絕不能坐以待斃!秦國若持續擴張,遲早會危及我們的安全。我們應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對抗秦國!”
楚王听後,微微頷首︰“愛卿所言極是。那麼,依你之見,我們該如何聯合其他國家呢?”
那位大臣思索片刻後說道︰“大王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燕國和齊國,游說他們加入聯盟;同時,派遣大軍前往魏國和韓國邊境駐扎,以震懾秦國;最後,我們三國聯手攻打秦國!”
楚王覺得這個計劃可行,便立即下令實施。然而,他並不知道,這個計劃早已被秦國的密探探知,並報告給了嬴政。一場更為激烈的戰斗,正悄然醞釀。
就這樣,在緊張而復雜的氛圍中,六國與秦國的較量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戰爭,不僅將決定六國的命運,更將改變整個天下的格局。究竟誰能笑到最後?我們拭目以待!
嬴政得知楚國的計劃後,冷笑一聲︰“哼,楚王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可惜他的計劃已被朕洞悉。”他隨即召來楊凌和李斯等人,商議對策。
楊凌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楚國此舉看似高明,實則漏洞百出。他們三國之間本就矛盾重重,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我們只需分兵應對,便可輕松破解他們的聯盟。”
嬴政點頭贊同︰“國師所言極是。那麼,依你之見,我們該如何分兵應對呢?”
楊凌微微一笑︰“陛下,臣認為我們應采取‘聲東擊西’之策。先派一支大軍佯攻燕國,引誘楚、齊兩國出兵救援;然後,再派精銳之師突襲楚國都城郢都,一舉擒獲楚王;最後,揮師南下,平定齊國。”
嬴政听後,拍案叫絕︰“好!此計甚妙!就依國師之言行事。”他隨即下令調兵遣將,準備實施這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