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英國人想把局勢攪和的更加混亂,這就代表他們有做到這一點的能力,作為“世界霸主”,英國人依舊掌握著很多不容忽視的“武器”和籌碼。
    軍事上英國已經掉隊,但是他們依舊掌握著世界的金融和輿論霸權,並且擁有積攢百年的豐厚家底。
    現在的世界體系是英國主導建立的,他們在全球培養了大量的“買辦”階層和利益代言人,這些都是英國可以直接操縱的力量。
    就比如讓這些和英國利益捆綁在一起的群體,在他們的國家里為英國的戰略服務,游說本國政府,通過他們掌握的新聞媒體,引導輿論風向等等。
    20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像極了前世呈現頹勢的美國。
    英國已經喪失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即便它們依舊掌握著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美國在21世紀二十年代也喪失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因為出現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
    但是不可否認,美國的軍事就像現在的英國一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兩者都是海軍依舊維持著規模上的優勢。
    技術優勢則不復存在,英國面臨的情況比美國還差一些,因為在這個時空下,在軍事技術上不弱于英國的國家遠比前世美國面臨的國家數量更多。
    前世美國僅僅喪失了對遠東帝國海軍技術上的優勢,而英國海軍在技術層面對東非,德國,美國都沒有優勢,意大利、日本和法國這些國家和英國差距也不大。
    這導致英國坐擁世界第一大海軍力量,卻難以發揮作用,在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影響力極速萎縮,就比如太平洋地區,日本正在侵蝕英國在遠東帝國的利益,可是英國拿日本沒有半點辦法。
    在其他幾個區域,英國海軍更是顯得有心無力,印度洋方面,沒有國家可以挑戰東非海軍,大西洋方向,美國,東非等等都是英國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最後是地中海,在地中海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意大利,現在意大利確實難以對英國形成挑戰,可是德國在亞得里亞海的海軍建設項目也已經上馬。
    綜上所述,現在英國皇家海軍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吉祥物”,任何一個海軍強國的針對,都有可能讓英國皇家海軍的遮羞布徹底被撕裂。
    因此,英國政府不敢讓皇家海軍輕易參與到一些不可控的地區沖突中去。
    這就像21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在戰爭態度上的畏首畏尾一樣,哪怕往前推進二十年,美國還敢跑到阿富汗的領土上打上一架,軍工復合體和美國軍方聞戰則喜。
    英國也是一樣,往前推二十年,英國也不會在軍事上畏懼任何國家,至于20世紀以前,英國基本想對付哪個,就對付哪個國家。
    英國人比美國精明的地方,在于他們更善于先挑撥矛盾,就比如在19世紀末扶持日本,打擊遠東帝國和沙俄,還有扶持葡萄牙對付東非,只不過在南非戰爭中,葡萄牙明顯不堪大用,最後英國才親自下場。
    至于現在的英國,就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的傲氣,畏懼被拖入戰爭之中。
    所以英國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將其祖傳的“攪屎棍”手藝,發揚光大,讓其他列強內斗起來,從而無法在對付英國這個問題上聯合起來。
    隨著英國政府統一了共識,這給1936年末的世界混亂局勢再添了一把火,有心人就可以發現,在世界各國突然涌現出了一大批容易引發對立的負面消息和報道。
    就比如德國的報紙上對甦聯和東非的負面新聞就急劇上升,相對應的東非也出現一些對德國的負面消息。
    德國和東非的貿易爭端被有意放大,東非和德國民間的各種相互批判也越來越多,其中還摻雜著不少捏造的假消息。
    就比如某某東非人在德國受到歧視,亦或者某德國企業被東非政府惡意刁難……
    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德國和東非;美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只要是英國能夠影響到的國家和地區皆是如此。
    除了新聞和輿論上的惡意攻訐,制造對立以外,在英國政府操縱下,他們在各國扶持的“買辦”,也會在有條件的基礎下,配合英國故意制造事端,挑撥各國間的矛盾。
    這在英國的殖民地和海外影響區域尤為明顯,二桃殺三士的戲碼,不斷上演。
    比如某處英國資本掌握的優質礦產,英國故意向兩個甚至多個關系復雜的國家企業進行招標,讓他們因此產生矛盾。
    例如在澳大利亞,英國放松對日資的準入門檻,讓他們和東非資本進行競爭,在南美引發美國和東非的進一步激烈對抗,在地中海和歐洲,故意引導德國和東非的商業矛盾。
    英國通過市場操作挑撥各國間的矛盾,這是很好的陽謀。
    因為對于如今的世界主要強國而言,海外市場是重要的“戰場”,自1929年經濟大危機以來,世界市場越來越分裂,各國關稅壁壘越來越高,甚至出現甦聯和美國那樣搞“封閉”市場的情況。
    而英國本身依托其龐大的殖民地還有勢力範圍,擁有最為世界其他國家覬覦的龐大市場,以前英國自然不希望其他國家進入。
    現在英國則故意放開口子,從而引發這些國家的競爭,英國的一番操作,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烏煙瘴氣。
    猶如21世紀的互聯網一樣,全世界民眾的戾氣都增加了不少,而這又反過來影響各國政府的決策。
    當然,英國人這麼干的效果,現在並不明顯的,尤其是越不民主的政府越不容易受到影響,典型的就是甦聯,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而東非和美國也好不了多少。
    即便向來以“自由”標榜的美國,如今也由羅斯福這個政治強人掌權,所以英國人的小動作,對各國政府層面影響比較有限。
    不過,就如今的世界局勢來說,不需要他們的挑撥,各個國家也是相互看對方不順眼,英國只是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
    1936年12月7日。
    東非,萊茵市。
    對于年末以來,東非國內新聞輿論上出現的各種節奏,東非政府很快就有了察覺。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有人故意在引導我國的民間輿論,挑撥帝國和美國,德國等國家間的矛盾,同時結合最近一段時間頻發的海外利益糾紛,英國的嫌疑很大。”
    “因為英國殖民地傳回的一些消息十分反常,他們對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比較頻繁,而且就像是有意針對東非企業在海外的正常商業活動一樣。”
    “這一點在南美和南洋地區表現尤為明顯,在南美英國出售了一些產業給美國,在澳大利亞等地區,英國則放松了對日本的限制。”
    “前者還好理解,但是英國對日本態度的一些變化就有些耐人尋味了,現在日本在遠東的擴張,毫無疑問英國人是主要受害者,尤其是遠東帝國,英國丟失了大量利益,他們現在居然在南洋地區反而對日本放松投資限制。”
    實際上英國並非是有意針對東非,而是在給幾乎所有國家下套,但是剛好英國的很多殖民地和利益所在和東非的勢力範圍距離比較近,所以這就讓英國的組合拳看起來就像針對東非一樣,導致了弗里德里希皇儲的誤判。
    恩斯特也搞不清楚英國人的實際想法,他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弗里德里希,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如果英國人是刻意針對我們,這並非毫無根據。我們勢力範圍的擴張確實對英國能夠產生較大的危機感。”
    “其他不說,光是印度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就足以讓現在英國人坐立不安了。”
    “英國的其他殖民地,除了加拿大以外,幾乎都繞不開東非,這在英國人看來是極大的安全隱患。”
    “就像我們看待阿拉斯加一樣,阿拉斯加在東非眼里,和一個太平洋的人質沒有太大差別,日本,美國,甚至甦聯和加拿大如果對阿拉斯加動手,我們都沒有太好的辦法。”
    英國的殖民地除了位于北美的加拿大,基本上都在東非軍事能夠輻射的區域之下。
    埃及和南非,尼日利亞這種殖民地,如果被東非針對連掙扎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印度,波斯等地方,也是孤立無援,澳大利亞,新西蘭之流,除了投靠美國,否則東非也是手拿把掐。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我們在地緣上是對英國海外殖民地體系最克制的國家。”
    “如果是因為這個理由,英國人刻意針對我們也就不奇怪了,不過,我們也不能干看著英國人惡心我們,應該做出一些反制。”
    恩斯特說道︰“我並不擔憂英國拉攏其他國家和我們對抗,但是美國不在這個範疇之內。”
    “我們應該警惕美國和英國相互勾結,如果英國把他們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打包給美國人,才是我們真正的麻煩。”
    在恩斯特眼里,真正有實力對東非全球布局產生威脅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美國和甦聯。
    德國雖然也很強大,但是東非並不畏懼德國的挑戰,哪怕是戰爭,因為德國很難在地緣上和東非爆發孤注一擲的戰爭,即便德國統治整個歐洲也是如此。
    德國的勢力想要跨過地中海,北非很難做到,雖然其在中東也有奧斯曼帝國這個盟友,但是在印度洋,東非的軍事力量也不可能受到挑戰,奧斯曼帝國想出波斯灣都很困難。
    所以,即便德國在歐洲做大,也很難把手伸進東非的兜里,美國和甦聯則不同。
    美國的地理位置,東非想要限制美國的活動也很困難,尤其反映在南美利益上,如果美國佔據優勢,東非想再奪回來,難度就很大了,這一點在遠東也是類似道理,還有大洋洲。
    甦聯可能對東非利益造成的威脅,則主要是中東和中亞地區,其次是遠東,畢竟這些地區和甦聯直接接壤,如果甦聯在這些地區建立優勢,就可以和東非為了爭奪這些區域形成拉鋸,當然,英國人根本不可能和甦聯合作。
    正是基于這一點,英國如果放棄自己的海外利益,那東非最應該警惕的就是美國摘桃子。
    弗里德里希皇儲皺著眉頭說道︰“如果英國人鐵了心這麼干,我們想讓他們不和美國合作,恐怕會很困難,畢竟英國和美國到底在文化上同種同源。”
    “我們也只能確保印度洋和東非周邊的英國勢力範圍,不會落入到美國人手中。”
    恩斯特說道︰“就目前來說,英國和美國勾結的可能性比較小,畢竟英國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不至于變賣海外資產。”
    “不過,英國針對東非,挑撥我們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關系也是必然的,既然英國人沒有公開這麼做,而是暗地里進行,我們也要做好準備。”
    “加強對南美和南洋地區的監控,防止英國瞞著我們做出一些損害我們利益的行為,並且繼續鞏固我們和南方各國的外交和經濟活動,最好把他們都綁在帝國車輪上。”
    “不過,如果真有一些國家投靠美國,我們也應該在經濟還有政治上給予一些回應,讓他們清楚,投靠美國一定會付出代價。”
    “我們也不能表現的太過霸道,導致適得其反,這其中的度你要把握好。”
    弗里德里希皇儲點了點頭,這也算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這時他又開口問道︰“父親,那你看我國民間的那些新聞報道所導致的輿論問題,應該怎麼做?”
    對于民間的輿論問題,恩斯特倒是不怎麼在意,他說道︰“現在那些負面新聞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不大,主要是挑撥東非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雖然有些夸大其詞,甚至惡意揣測,但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既然背後的人想鼓動東非人的情緒,我們完全可以順水推舟,借助這一波輿論加強國防領域的建設。”
    英國人確實利用了東非和其他國家的矛盾,但是不可否認這些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因此,恩斯特不打算制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而且借助這種情緒,也能夠為東非提前做戰爭準備進行掩護。
    反正東非民間的議論,也不可能綁架東非官方的決策。
    恩斯特又補充說道︰“不過我們也不是什麼都不做,既然這些人跳了出來,我們也剛好可以順藤摸瓜,把那些埋在我國的暗雷提前找出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連根拔起。”
    那些受其他國家影響,不受東非政府控制的民間新聞媒體,東非肯定不能放任不管,只是現在沒有必要對他們動手,但是不妨礙把他們記錄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