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創業實錄

第八十五章 征兵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惡的呃呃呃 本章︰第八十五章 征兵

    在達爾馬提亞王國一邊內部戒嚴,掃除境內民族破壞分子的時候,本區域的軍隊也在維也納的安排下,進入波斯尼亞州進行維穩。

    波斯尼亞州是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人最集中的地區,而這為代表著該地區此時有可能成為高風險地區。

    普洛切市。

    相對于達爾馬提亞北方的首府扎達爾,普洛切這座新崛起的南方港口城市,才是如今達爾馬提亞地區混血德意志人真正的經濟中心。

    這些年,普洛切在經濟領域超過了王國內的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等城市,經濟總量和產業規模,僅次于首府扎達爾市。

    而之所以稱普洛切為混血德意志人的經濟中心,是因為在這座城市,混血德意志或者說德意志人完全佔據主導優勢。

    在達爾馬提亞王國的人口分布中,越往南德意志人佔比越高,所以,普洛切這座最靠南的海岸城市,德意志人口比例接近百分之百。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原本達爾馬提亞地區的開發程度太低,人口太少。

    在當地大量移民之前,達爾馬提亞王國作為奧匈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存在感。

    除了這里比較偏遠以外,還在于當地的地形條件較差,雖然優良港口雖然不少,但是地形以較難開發的山地為主。

    這也是一戰前東非能夠鑽空子把移民播撒到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世一戰前,整個達爾馬提亞人口只有六十萬左右,就很能說明問題。

    而大量德意志人的增加,對達爾馬提亞的開發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雖然在1926年,達爾馬提亞在奧匈帝國的經濟依舊排名相對落後,但是在人口總量上,兩百萬的人口數據已經不容忽視。

    因為北方的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人口也才不過兩百六十多萬。

    達爾馬提亞王國人口幾乎和斯洛伐克地區或者相當。

    而且達爾馬提亞在奧匈帝國的劃分中,從一開始就帶有制衡目的,因為奧匈帝國是眾所周知的二元制國家,所以奧匈帝國整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也就是內萊塔尼亞部分,也可以稱為奧地利統治區域。

    而另一部分自然就是匈牙利統治區域,也可以稱為外萊塔尼亞。

    而在奧匈帝國成立之初達爾馬提亞和克羅地亞,兩地人口結構相似,且相互接壤,主要以克羅地亞人居多。

    但是克羅地亞卻屬于外萊塔尼亞,而達爾馬提亞則屬于內萊塔尼亞,也就是分別以布達佩斯還有維也納為首,這種劃分顯然有壓制克羅地亞人的想法存在。

    在東非的推波助瀾下,更是加速了達爾馬提亞和克羅地亞的裂隙,即便奧匈帝國解體,克羅地亞也不大可能像前世一樣接管達爾馬提亞。

    整個普洛切的城市風貌和19世紀末的東非很像,帶有東西方結合特征的德意志人,可以說滿大街都是。

    有不少東非企業在這座城市投資,東非資本也是普洛切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達爾馬提亞的地形以山地居多,但是正是因為如此,這里的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更何況這里兼具海運優勢,所以近些年來,達爾馬提亞的工業發展在整個奧匈帝國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快。

    一戰後,東非對當地的投資重新續接,這里也成為了東非和奧匈帝國經濟領域合作的重點港口地區之一,僅次于北部的的里雅斯特港還有威尼斯港。

    當然,除了普洛切等少數城市以外,達爾馬提亞的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達爾馬提亞非常適合經濟作物的種植,是奧匈帝國葡萄,橄欖,煙草和棉花等農產品的重要種植區域之一,唯一可惜的地方在于當地的平原面積較少。

    而且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這也是近些年來,德意志人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洛切市征兵處。

    征兵官赫爾正在征兵處向前來報到的預備役士兵們介紹道︰“根據帝國的要求,整個達爾馬提亞王國這次要征兵大約兩萬人,我們普洛切市這次也在其中,按照人口和經濟水平等因素,至少要完成兩千的最低份額。”

    “不過,大家也不需要擔心,這次征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前往帝國各個區域,尤其是波斯尼亞等地,進行維穩,大概率不會遇到戰爭爆發。”

    顯然,在一戰中,達爾馬提亞兵員的表現,贏得了奧匈帝國政府的信賴,除了英勇善戰以外,達爾馬提亞軍隊的忠心程度更值得維也納的重視。

    具體表現是達爾馬提亞的士兵具有更好的服從性,且沒有其他奧匈帝國地區那麼強烈的獨立意識。

    而今,達爾馬提亞的常備部隊,已經被調往匈牙利平定叛亂,但是奧匈帝國還需要更多的達爾馬提亞士兵,進入那些比較敏感的地方,防止它們趁亂鬧事。

    一位一戰後退役的老兵,弗萊德對赫爾說道︰“赫爾少尉,如今匈牙利的戰爭形勢如何了,帝國是否需要更多的兵力,進入匈牙利平定叛亂?”

    弗萊德參加過一戰,並且隨部隊在一戰期間,輾轉多個地區,甚至最後隨軍到奧斯曼帝國,參與和英國人的戰斗。

    所以,他的軍事素養不需要多說,只不過戰爭結束後,隨著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弗萊德也不得不退役回鄉。

    赫爾少尉很是客氣的說道︰“布達佩斯地區的情況比較糟糕,不過匈牙利大部分地區,整體情況還在可控範圍之內。”

    “隨著,帝國軍隊的介入,我相信很快布達佩斯的叛亂就會被鎮壓下去。”

    听到這里,弗萊德反而有些惋惜的說道︰“那真是太可惜了,我還想著有沒有機會參加匈牙利的戰爭呢!”

    赫爾少尉有些疑惑的問道︰“為什麼弗萊德先生,你會這麼說,戰爭可是要死人的,很多帝國民眾巴不得能夠遠離戰爭呢?”

    弗萊德笑道︰“其實,也沒有太多原因,畢竟戰爭雖然殘酷,但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而且我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所以也更想拼一把。”

    戰爭中底層士兵能夠撈油水的機會不少,尤其是出國作戰的情況下,而弗萊德就曾經是其中的一員,只要能活著回來,基本上身家能夠漲不少。

    達爾馬提亞王國可不像東非,這里作為奧匈帝國的偏遠山區,經濟情況實際上並不算很理想,尤其是近些年人口增長,以及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原因。

    所以,達爾馬提亞王國已經成為了奧匈帝國主要的人口外流區域之一,為了謀生,很多達爾馬提亞人會選擇到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奧匈帝國經濟相對發達地方打工。

    而與之相比,軍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幾年達爾馬提亞士兵在奧匈帝國軍隊內部的發展就相對不錯。

    赫爾少尉大概也了解了弗萊德心理想法,他略帶贊賞的說道︰“果然達爾馬提亞不愧是帝國最好的兵源地,如果帝國其他各族民眾,能夠有你們這種覺悟,帝國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困境。”

    赫爾少尉是正兒八經的奧地利人,甚至是一位家道中落的貴族。

    而作為奧地利人,他們和德國人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就是對混血德意志人的看法。

    畢竟德國完全以德意志人為主體,而奧匈帝國卻是多民族國家。

    而生活在多民族國家里的奧地利人,他們在和其他群體接觸的時候,會比德國人要包容的多,畢竟再不滿,也生活在一個屋檐下。

    相對于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徹頭徹尾的異族,混血德意志人在奧地利人看來,反而算是“自己人”。

    所以,絕大多數奧地利人對帝國境內的混血德意志抱有好感,而德國人恰好相反,在德國絕大多數人眼里,混血德意志屬于“血脈不純正”的存在。

    當然,也不是所有奧地利人都能接納這種混血德意志人,尤其是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但這種極端民族主義在奧地利極其稀有,還有一部分跑到了德國。

    同理,這種以血統為區分依據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大多也不待見東非。

    弗萊德對赫爾少尉說道︰“赫爾少尉,多謝你的理解,當然,就我個人來說,更多的是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軍隊就很不錯,可惜世界大戰後,我們就被軍隊裁員了。”

    “當初,在軍隊,不僅能吃飽喝足,還能向家里匯款,離開軍隊後,這幾年我主要在家務農,但是這幾年經濟情況不是太好,所以,反而軍隊更適合我這種人。”

    對于帝國糟糕的經濟情況,赫爾少尉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說道︰“事實上,在世界大國里,帝國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國家比較緩慢。”

    “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帝國分裂的局面,因為這種事實上的分裂局面,導致整個帝國的工業無法有效整合,所以,在國際競爭中,帝國實際上處于劣勢。”

    “如果,帝國其他地區,能和達爾馬提亞一樣徹底實現德意志化,經濟情況說不定會大幅度好轉。”

    “別的不說,就以我們軍隊而言,一個國家的軍隊,居然存在著數種語言,還有很多的方言。”

    “這就極大的阻礙了帝國軍隊的發展,如果不是這樣,或許在世界大戰中,帝國軍隊就能取得更大的戰果。”

    奧匈帝國才是真正的邦聯國家,甚至出現了兩個政治中心的,也就是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共存的情況。

    這也使得奧匈帝國無法將本國的資源和產業,統合起來,無端的形成了內耗和浪費。

    而在經濟層面上的反饋就是,奧匈帝國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跟不上其他大國的腳步。

    對于赫爾的想法,弗萊德並不能太深入理解,畢竟他僅僅接受過最基礎的小學義務教育,而達爾馬提亞的義務教育,除了推廣德語比較積極以外,真正能學到的東西並不多。

    所以,在簡單和弗萊德聊了幾句後,赫爾少尉又忙起了自己的工作。

    而在普洛切的征兵工作很順利,僅僅不到半個月,指標就已經全部完成。

    而這些倉促征集來的士兵,在簡單的訓練後,就被奧匈帝國急匆匆的調往其他地方。

    因為很多士兵本身參加過一戰的原因,所以也不用太擔心戰斗力的問題,更何況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前往一些動蕩地區維穩,而不是到匈牙利前線平叛。

    普洛切市的士兵,在征召完畢,就勢通過鐵路,送到莫斯塔爾進行混編,隨後前往波斯尼亞地區,尤其是重點提防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的邊境地帶。

    不過,塞爾維亞王國顯然這個時間段,也沒有趁火打劫奧匈帝國的想法,因為塞爾維亞也爆發了工黨事變。

    作為一戰的失敗者,塞爾維亞的情況可以說相當糟糕,不僅割地賠款,並且經濟一直都沒有緩過來。

    而且,在一戰前,塞爾維亞就是俄國的重要盟友,所以,甦聯成立後,同樣十分重視塞爾維亞。

    在匈牙利事件發生的同時期,塞爾維亞工黨,也開啟了他們推翻塞爾維亞王國的行動。

    而且,相較于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工黨成功的概率很大,因為塞爾維亞王國早就人心盡失。

    在此前,塞爾維亞就發生過多次動蕩,塞爾維亞王國政府可以說一直都處于苟延殘喘的狀態。

    所以,這次工黨在塞爾維亞成功的概率很大,而且和匈牙利不同,甦聯直接表達了對塞爾維亞工黨的支持。

    畢竟,匈牙利牽涉到整個奧匈帝國,雖然甦聯也希望瓦解這個封建帝制帝國,但是,如今甦聯因為經濟發展的原因,並不想和奧匈帝國直接對上,除非匈牙利工黨能夠發揮出超出預期的表現,反之也就是奧匈帝國處理匈牙利事件十分拉胯,否則甦聯不會輕易下場。

    而對塞爾維亞,甦聯就沒有這麼多顧忌了,因為塞爾維亞之前本身是協約國的一員,而甦聯對英法可沒有什麼顧慮,畢竟兩國距離這里太遠。

    同時,塞爾維亞是小國,所以,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上的援助,完全在甦聯的能力範圍之內。

    于是,在1926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這兩個世界大戰時期的死對頭,同時陷入到工黨的麻煩之中,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對工黨的警惕和仇視。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非洲創業實錄》,方便以後閱讀非洲創業實錄第八十五章 征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非洲創業實錄第八十五章 征兵並對非洲創業實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