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創業實錄

第八十一章 德國打算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惡的呃呃呃 本章︰第八十一章 德國打算

    在哈布斯堡因為匈牙利事件焦頭爛額的時候,德國方面已經做出了幫助哈布斯堡家族鎮壓革命的決定。

    柏林。

    布達佩斯淪陷的第二天。

    威廉二世就命令德國巴伐利亞的軍隊,進入戰備狀態。

    一旦匈牙利事件惡化,那德軍將毫不猶豫的進入奧匈帝國境內,幫助哈布斯堡鎮壓叛軍。

    對于當前德國而言,奧匈帝國絕對不容有失,因為奧匈帝國是如今德國在全世界最重要和可靠的盟友。

    柏林城市宮,是一般意義上的德國皇宮,此時,威廉二世就在此地,和德國的高層們商討著奧匈帝國問題。

    威廉二世對著群臣們說︰“關于奧匈帝國問題,我們必須幫助我們的盟友,將匈牙利工黨扼殺在搖籃里。”

    “對于帝國而言,奧匈帝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們目前,唯一能夠信賴的盟國,同時也是帝國爭奪歐洲霸權和全球擴張戰略的重要協從國。”

    “相較于東非,毫無疑問,世界大國里,只有奧匈帝國真心實意的和我們站在一個戰壕里。”

    德國首相赫爾曼趕忙說道︰“陛下說的確實如此,現在的世界大國,英法算一伙,美國和東非置身事外,甦聯不可爭取,我們能夠團結的對象只有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帝國在歐洲和全世界,最重要的合作者,也是帝國世界利益鏈條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為了穩定歐洲局勢和帝國的世界利益,奧匈帝國絕對不能出現問題,所以,針對奧匈帝國,我們必須幫助哈布斯堡穩定局面。”

    如今,德國人在討論盟友和地緣格局的時候,很喜歡把東非掛在嘴邊,這主要是因為一戰中東非的行為,讓德國十分不滿。

    尤其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本身在一戰前就喜歡口無遮攔,從而引發一些德國在歐洲外交上上的尷尬場面。

    經歷過一戰的挫折後,雖然收斂了不少,但本性很難改變,所以“得罪”過德國的東非,就被威廉二世和很多德國人記在了小本本上。

    所以現在的威廉二世時常在私下里和人表達對東非的怨恨。

    這不僅僅是威廉二世個人的想法,而是德國大部分人對現在東非的態度。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正是因為東非的坐上觀璧,才導致德國無法在一戰里擴大戰果,一定乾坤的奪取歐洲霸權。

    和前世一戰後,慘兮兮的德國不同,在本時空里,德國人認為他們是“戰勝國”,雖然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僅僅把領土拓展了到將近六十萬平方公里。

    但是,相對于顆粒無收的協約國,德國人認為,他們還是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了。

    因此,德國的民族情緒也更加高漲,畢竟,在一戰里,德國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同時對抗英法俄美四個大國,當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等幾個盟友,雖然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至于一戰中東非的物資供應,在德國人看來,東非完全是出力最少,收獲卻最大,甚至用連吃帶拿來形容也完全不過分。

    在戰爭前,德國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被東非接手,這一直都是德國心里的一根刺。

    而在戰爭中,德國積累的社會財富,大量落入東非的口袋,而且還倒欠東非一大筆債務。

    當然,這些還並不是讓德國最心痛的,畢竟,德國買賣給東非的殖民地,好歹收到了東非的付款,而且這些殖民地看著不小,價值實際上並不高,至少在德國統治期間,這些殖民地的支出遠大于收入。

    就拿喀麥隆,加蓬和新幾內亞這幾塊主要殖民地來說,大部分區域,都是條件十分惡劣的熱帶雨林,建設難度大,人口稀少,就是黑奴都抓不到足夠的數量,來對殖民地進行大規模開發。

    而關于財富問題,東非確實從德國撈了不少錢,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東非償還一戰前東非對德國的貸款,所以德國對這個問題,反而最不看重。

    要真論德國社會財富的流失,荷蘭,瑞士,丹麥等德國的鄰國,還有美國等海外國家前期對德國貿易,拿得都不算少。

    最讓德國在意的是,東非作為德意志國家,在一戰中坐上觀璧,從而導致德國失去了制霸歐陸的最佳機會。

    一定程度上來說,歐洲霸權放在20世紀初,就是世界霸權,只要奪取了歐洲的霸權,那德國的所有損失,不僅能夠彌補回來,而且還能翻倍的獲得收益。

    到那時,德國順勢從英法等協約國手里征收戰爭賠款和各種社會財富,還能接管他們龐大的殖民地,與之相比,東非從德國“敲詐”的那些東西完全不值一提。

    但是,現實結果就是一戰導致協約國和同盟國兩敗俱傷,東非和美國賺的盆滿缽滿,等到戰後,德國把主要責任推卸到東非的頭上。

    這並非特例,實際上英國人對美國也有類似看法,當然,反過來東非和美國自認為不欠德國和英國人什麼。

    最委屈的肯定是美國人,畢竟美國後期是真的加入戰爭了,現在美國退役老兵們還在討要撫恤和退休金。

    當然,以美國的德行,即便他們從一戰中攝入大量利益,恐怕美國參戰士兵也得不到什麼好下場,前世就是如此。

    總而言之,如今德國在面對東非的態度上,極度心理失衡,這也導致近些年來,東非和德國關系轉冷。

    不過,雖然兩國關系轉冷,這並不影響兩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領域的發展,畢竟,仇恨東非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而且一戰剛剛結束時,德國也需要東非幫助,從而讓德國經濟盡快恢復。

    就比如債務延期,市場開放,物資供應等問題,在戰爭剛剛結束的困難時期,德國是必須和東非進行交涉的。

    而現在,德國基本上恢復了元氣,所以,德國開始倒算也不出乎意料,更何況德國人本身在骨子里對東非這種混血國家有一定的歧視。

    如今,德國巴伐利亞的某個演說家,就時常在啤酒館等公共場合表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認知錯誤︰認為黑人或者黃種人可以變成德意志人,因為他學會了德語,並願意在將來講德語,他就能成為德意志人,我們永遠不能清楚地看到︰這種‘德意志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去德意志化’……這種過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毀德意志民族的元氣……”

    毫無疑問,阿道夫的這種言論,等于指著東非的鼻子罵,但是,這正是阿道夫拉選支持的一種辦法,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德國底層社會,阿道夫的言論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只不過,如今阿道夫這種德國人,並不能像前世那樣發展的順風順水,因為如今德國的整體狀況比前世要好太多,這限制了阿道夫這種極端民族主義者在德國政壇上的發展。

    至于德國政府,他們的一些人可能贊同阿道夫的理論,但是絕對不會表現出來。

    相對于東非這種“雜”血德意志國家,毫無疑問哈布斯堡領導下的奧匈帝國如今更受德國信任,雖然奧匈帝國不是德意志國家,東非好歹還打著德意志的旗號。

    但只要哈布斯堡家族繼續統治奧匈帝國,奧地利在這個帝國中發揮主導作用,那它在德國眼里,對德國的重要性遠和可靠性就大于東非。

    所以,赫爾曼說道︰“必須鞏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這對于帝國來說是必要的。”

    “本身匈牙利民族主義分子就是奧匈帝國的不穩定因素,再加上如今匈牙利的工黨,可以說這兩個集團如果合流,那奧匈帝國隨時可能面臨解體的風險。”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好軍事干預的準備,也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對于赫爾曼所言,也有德國官員表示了自己看法︰“皇帝陛下,還有首相先生,匈牙利的情況,應該不至于這麼糟糕。”

    “畢竟,匈牙利的獨立分子,就算再不理智,應該也不大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選擇和工黨聯手,只有那些混的不如意的匈牙利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才有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選擇,但他們本身影響十分有限。”

    匈牙利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也分為兩種類型,一個是匈牙利的貴族,資本家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精英階層,另一個就是平民階層了。

    毫無疑問,過去匈牙利和奧地利的糾紛,主要是前者主導的,畢竟他們掌握著匈牙利的權利,如果他們不支持,那所謂的匈牙利獨立就是鏡花水月。

    甚至來說,如果這些精英階層不支持匈牙利獨立,恐怕奧匈帝國的同化早就完成了,而不至于發展到今天如此割裂的局面。

    而對于這個群體,不管他們的態度如何,也不可能和工黨合作,甚至他們已經和工黨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反而要依賴奧匈帝國中央,剿滅工黨分子,奪回他們的財產和權利。

    “所以,匈牙利工黨發動的叛亂,對于奧匈帝國未必不是一個機會,要知道,匈牙利工黨這次肯定會對匈牙利的精英階層造成重創。”

    “如果,奧匈帝國能夠利用好,說不定就能解決一直難以推動的民族同化問題。”

    “對于我們德國來說,現在奧匈帝國的穩定,對我們更加有利,而一個分裂的奧匈帝國,之前我們也看到了,戰斗力實在過于低下。”

    “所以,如果奧匈帝國不解決民族問題,那對于我們和奧匈帝國的聯盟同樣是不利的。”

    這名德國官員,很顯然是想拉奧匈帝國一把,因為奧匈帝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實在不匹配他的整體實力和地位。

    放在過去,德國肯定不願意看到奧匈帝國強大,因為當時,奧地利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障礙。

    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德國統一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整體已經相對穩固,即便奧地利再復興,它對如今德國本身的穩定也不可能造成太多影響。

    更何況,如今奧匈帝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應聲蟲,同時,在一戰里,奧匈帝國也徹底得罪了英法兩國,這也意味著它必須和德國站在一起。

    所以,適度扶持奧匈帝國是符合當前德國利益的,就算奧匈帝國能夠完成民族整合,它和德國的差距也已經被拉開太大,在軍事,經濟,工業,科技,人口等各個方面,短時間里都不可能成為德國的競爭對手。

    更別說,奧匈帝國的民族整合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就目前奧匈帝國的情況,除非政治制度上徹底改變,確立奧地利的完全核心地位才有可能實現。

    所以,赫爾曼說道︰“的確如此,如果哈布斯堡能夠把握好機會,確實有助于緩解其民族問題,至少在近期,我們是不希望奧匈帝國解體的,反而期望他們的凝聚力,能夠有所提升。”

    “當然,對于奧匈帝國的干預,也必須慎重,畢竟我們不能容忍東歐再增加一個工黨政權國家。”

    “所以,一旦匈牙利的情況超出閾值,那我們的軍隊就應該進場,我們不能對奧匈帝國的應變能力,抱有太大希望。”

    “就如當年的波斯尼亞事件一樣,這些年奧匈帝國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個小小的風寒感冒,就可能對他們傷筋動骨。”

    赫爾曼對于奧匈帝國政府的能力是持有懷疑態度的,而這都是基于奧匈帝國在一戰的拉胯表現得出的結論。

    雖然,奧匈帝國中後期,戰斗力看起來不錯,但前提是有德國的組織和援助,而且,當時奧匈帝國的對手,沙俄在德國看來可是十分落後。

    除此外,奧匈帝國也就和英國人交過手,但是當時南線的英軍完全是二流軍隊,且夾雜大量殖民地僕從軍。

    所以,赫爾曼認為,如今奧匈帝國也就只能打打順風仗,如果匈牙利工黨表現稍微好一些的話,可能就讓哈布斯堡難以應付。

    而這個時候,德國就必須親自上場,幫助奧匈帝國解決這次政治危機。

    而德國政府的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想法,于是,政府順利通過了關于幫助奧匈帝國剿滅匈牙利工黨的各項預案,並且做好軍事上的準備。

    不過,在奧匈帝國正式向德國求助以前,德國還只能觀望,這倒不是德國不想現在就下場的問題。

    而是,奧匈帝國本身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所以也有著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它們當然更希望不借助德國的力量,就可以徹底鎮壓匈牙利的叛亂。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非洲創業實錄》,方便以後閱讀非洲創業實錄第八十一章 德國打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非洲創業實錄第八十一章 德國打算並對非洲創業實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