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創業實錄

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爭結束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惡的呃呃呃 本章︰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爭結束

    在第二次和平會議結束後,英法德奧四國軍隊默契的停止了大規模戰爭,而伴隨輿論轉向,已經有不少人猜測出歐洲大國可能暗中達成了交易。

    這引發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內部的不安,畢竟除了英法德奧四國以外,協約國和同盟國內還有四大國拉攏來的盟友。

    英法德奧的異常舉動,使得兩大陣營內部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就算美國和奧斯曼帝國這種大國亦是如此。

    美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外交人員紛紛前往倫敦,柏林,巴黎,維也納打探消息,而結果也很不理想。

    柏林。

    “偉大的德意志帝國皇帝陛下,貴國和奧匈帝國是否對我們隱瞞了一部分真相?我們作為盟友有權知道一些內容。”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親自到柏林向威廉二世詢問道。

    威廉二世這個時候也沒有再選擇隱瞞,或者說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隱瞞,畢竟兩次和平會議都只是秘密進行,除了奧匈帝國以外的其他盟友並不清楚兩國的行動罷了。

    “既然貴國想知道所謂真相,我也不再隱瞞,我們確實和英法兩國達成了一些共識,畢竟這場戰爭在繼續下去,對于我們幾個參戰大國,都不是好事。”威廉二世很光棍的說道。

    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裝作有些不滿的質問道︰“德國想要和協約國調整關系,這我們並不感覺氣憤,但是你們為什麼不通知我們一聲,再怎麼說我們也是同盟中重要的一員。”

    作為“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自然不是真的有勇氣和德國叫板,所以在面對威廉二世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大臣也只能佯裝生氣。

    而奧斯曼帝國之所以如此表現,其實也和奧斯曼帝國在同盟國中的表現有關,按照同盟國在戰爭中的表現來說,奧斯曼帝國僅僅排在羅馬尼亞前面,還不如保加利亞。

    而事實上,如果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真打一仗的話,說不定還真有可能落得一個狼狽的下場,保加利亞雖然在同盟國中明面上實力最弱,卻是武德最充沛的國家。

    德國雖然一直表現不俗,但是德國畢竟國力強大,反而顯得不如保加利亞瘋狂,當然,如果把普魯士從德國中單獨列出來,那肯定還是可以相提並論的,畢竟保加利亞是“巴爾干半島上的普魯士”。

    威建二世安撫道︰“你們也不要責怪我們不通知你們,而是這次和英法之間的會議,其實是由東非組織的,他們只是邀請了英法德奧四國,協約國陣營里,連美國都沒有被邀請,所以也不必過于介懷。”

    東非成了兩大陣營和各自盟友解釋的“萬金油”,東非政府不邀請你們,那是東非政府的責任,他們總不能做東非的主,畢竟東非也是世界大國之一,實力絲毫不遜色于世界上的任何國家。

    雖然,英法德奧看不上東非和美國這種暴發戶,但是在具體數據上,他們不得不承認東非和美國強大的國力存在。

    這兩個國家,工業體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人口也都遠超英法德奧四國中的任何一個,鐵路里程也名列前茅,糧食產量更是排在前列,海軍也都排在世界前四,其他各項數據都不差。

    說實話,就是威廉二世這種比較自負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如今東非和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

    威廉二世說道︰“我想你們應該對東非也有所了解,我們並不能干擾他們的外交決策。”

    “再者說,這個時候停戰,對于你們也是極其有利的,你們已經拿下了高加索南部大部分地區,而且參戰時間也比較晚,受到的損失在兩大陣營中算是比較小的。”

    當然,事實卻並非完全如此,雖然奧斯曼帝國參戰時間晚,但是卻是同盟國中唯一一個戰爭發生在本土的國家。

    雖然奧匈帝國在戰爭之初,也被塞爾維亞反攻進入波斯尼亞,俄國也越過奧匈帝國東部邊境,但是兩地顯然對于奧匈帝國而言屬于邊角料地帶,甚至波斯尼亞當時都不算奧匈帝國名正言順的疆土,僅僅是軍事佔領區。

    而奧斯曼帝國就不同了,帝國糧倉伊拉克受到極大破壞,同時波斯灣沿岸港口也受到較大損失,紅海和地中海沿岸在奧斯曼帝國也算相對富饒地區。

    而這些還不是最糟糕的,要知道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伊斯坦布爾在戰爭期間也受到了敵人的炮火打擊,這在同盟國中是唯一一個首都受到協約國大規模攻擊的。

    當然,有得有失,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奧斯曼帝國軍隊損失,在同盟國中比例並不高,也就比羅馬尼亞這個幾乎打醬油的國家高一點。

    威廉二世也是拿這一點說事︰“德國為了戰爭付出了數百萬將士的生命,相對而言貴國的情況就好一些,除了前幾個月的波斯灣戰爭以外,你們並沒有遭遇過其他大規模的戰役。”

    這其實也和奧斯曼帝國的動員有關,奧斯曼帝國總人口也才兩千多萬人,這麼點人口加上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奧斯曼帝國根本無力支撐更多軍隊的後勤保障。

    如果不是俄國突然崩潰,奧匈帝國等國家能夠抽出兵力支援奧斯曼帝國的話,那奧斯曼帝國還真無法堅持下去。

    這一點從英國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展開攻勢後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奧斯曼帝國軍隊可以說一觸即潰,也就好在巴格達鐵路暢通,盟友的援軍能夠及時抵達,才避免了奧斯曼帝國戰場的惡化,並且最終在奧匈帝國等盟友的幫助下,才能轉敗為勝。

    威廉二世說道︰“繼續戰爭,對于你們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在英國海軍實力超過我們這些國家的情況下。”

    “奧斯曼帝國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如果戰爭繼續,那你們的沿岸經濟重鎮都要受到進一步的打擊,如果你們能夠承受這種代價的話。”

    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全世界的經濟都開始向沿海或者水運發達的地區轉移,就算東非也並不例外,雖然東非比較重視內陸經濟,但是東非東西海岸的經濟總量,佔比依舊是最大的。

    東非尚且如此,世界上其他國家更不需要多說了,德國雖然經濟分布相對均衡,但城市和工業基地,也基本沿著河流分布,其擁有令人羨慕的發達內陸水運網絡。

    而奧斯曼帝國的經濟自然也擺脫不了這一點,畢竟外國資本在奧斯曼帝國的投資,肯定選擇優先交通便利的區域,而且他們的滲透本來就是由外而內的。

    這一點遠東帝國就更加典型,列強資本對遠東帝國的滲透,就是先佔領沿海,由南向北建設通商口岸,再逐步通過河流深入內陸地區。

    威建二世說道︰“現在,你們的表現已經說明,無法支撐戰爭的繼續,當然,協約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我們也從本國經濟和發展角度,認為戰爭拖延並不利于帝國的進步。”

    “畢竟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還要進行到什麼時候,萬一再打上個幾年時間,那最後的贏家肯定不是我們,而是美國,東非,日本這些戰爭的看客。”

    雖然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陣營,但是威廉二世並沒有把美國當做其中一員,畢竟美國那個位置,就算同盟國真能擊敗英法,但是也沒有能力跨過大西洋找美國人的麻煩,至少軍事上如此。

    對于威廉二世的這些解釋,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大臣自然也十分清楚,不過他還是提醒道︰“但是,你們怎麼能保證協約國不出爾反爾呢?還有,我們戰後的利益又該如何保障?”

    威廉二世說道︰“這一點你放心,這些年的戰爭下來,至少歐洲各國已經被消耗掉了耐心,不得不承認,我們和其他國家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所以期待和平,不僅僅是我們的想法,同樣也是其他歐洲國家的想法,他們也沒有精力繼續支持戰爭的繼續。”

    “至于同盟國的利益,我們的情況可比協約國好的多,畢竟我們從俄國那里拿到了不少戰利品,貴國不就是獲得了高加索的不少土地麼?”

    “領土的擴張,總能和國民有所交代,而協約國可是真的碩果無收,我們接下來應該擔心的不是停戰問題,而是俄國的工黨,他們在穩定國內局勢後,是否會出爾反爾。”

    而威廉二世的話也讓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內心感覺一緊,說實話,俄國或者說甦俄,這是一個比沙皇俄國更加恐怖的怪物。

    雖然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是世仇,但是,沙皇俄國的軍事征服並不足以嚇到奧斯曼帝國的上層社會,畢竟沙皇俄國落後的社會制度和殘暴統治,並不比奧斯曼帝國腐朽強大哪去。

    但是甦俄政權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可是意識形態上的“怪物”,這一點從前世就可以看出來,甦聯能夠在阿拉伯教地區內扶持出同類型政權,這一點極為不易。

    畢竟西方社會對阿拉伯教地區的軍事,滲透和輿論攻勢長達上千年,但是也很難在中東扶持出代言人,前世美國延續了這一做法,但是在21世紀,阿拉伯教地區國家反而日趨教條化和保守化,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偽民主自由在阿拉伯教地區沒有市場。

    當然,這主要是針對阿拉伯教地區國家的上層統治者而言,對于他們來說通過宗教來治理國家成本更低。

    而工黨的意識形態攻擊則完全不同,他對下社會底層尤其具有煽動性,並不走上層路線,這也是東非等國家防不勝防的。

    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面色陰沉的說道︰“工黨是一個邪惡的組織,我們確實應該擔心他們未來給我們造成的麻煩,畢竟我們同盟國的位置首當其沖,距離俄國實在太近。”

    威廉二世說道︰“這也是我們考慮停戰的原因之一,工黨在歐洲可是十分活躍,他們甚至滲透進入了軍隊,我想這一點是十分可怕的,畢竟沙皇俄國就是前車之鑒。”

    工黨的意識形態對軍隊底層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戰爭時期,就是因為沙皇俄國的疏忽,才導致了俄國工黨成勢。

    畢竟,如果是和平時期的話,沙皇政府也不用擔心前線戰局的變化,他們反而可以軍隊這種暴力機器,鎮壓工黨的組織。

    但是,就是因為戰爭反而給了工黨活動的空間,而事實上,參考上一次巴黎工黨,他們也是借助戰爭從而成勢的,不過法國政府顯然比沙皇俄國要高明的多,他們寧可真的賣國,也要先把巴黎的工黨組織扼殺在搖籃之中。

    威廉二世說道︰“總而言之,戰爭繼續下去,對于我們而言絕對不是好事,現在歐洲各國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穩定本國的局勢,同時對工黨等非法政黨進行打擊,你們也是如此。”

    奧斯曼帝國接受了這個說法,因為工黨的威脅確實近在眼前,可以說以俄國為中心,從北歐到東歐,再到中東,然後是中亞,最後是遠東都有工黨組織活躍的身影。

    俄國工黨的成功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畢竟能成功一次,就能成功第二次,而前世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此,最終在歐亞大陸上形成了一個廣泛分布的工黨國家同盟。

    而對付這種國家,如今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們顯然沒有成熟的經驗,尤其是應對工黨的思想武器。

    就算恩斯特亦是如此,不過恩斯特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他對于俄國工黨的思想武器,還是有一些手段的,不過真想將俄國工黨覆滅掉,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隔離”,前世美國就是這個辦法。

    而一旦被“隔離”,這種國家就將很容易陷入到經濟困難之中,最終因為心理落差從而自我瓦解。

    ……

    1919年的平安夜,對于歐洲人來說是難忘的一天,因為就在這一天英法德奧等國家正式開始了和平談判,這也意味著持續了五年的戰爭將要結束。

    英法德奧等國家在法國的巴黎進行了公開會議,就戰爭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當然,這次和平談判是做給民眾看的,實際上前兩次秘密和平會議,就已經敲定了大體上的基調。

    而這次公開會議,也基本代表著歐洲和平的到來,雙方軍隊正式結束了一切軍事行動,等待會議結束,雙方就將撤回國內。

    而對于戰爭的結束,各國民眾內心情緒十分復雜,有人欣喜,有人惆悵,有人迷茫,有人痛恨。

    不過,顯然大部分歐洲民眾已經受夠了戰爭,在歐洲各國出現了大規模慶祝活動。

    于此同時,一場清算活動也在各國政府的主導下展開,大量人扣上工黨,賣國賊,猶……的帽子,雖然被抓捕,他們將承受民眾對于戰爭的怒火,歐洲各國政府對此還是分的很清楚的,民眾需要宣泄口,如果不把矛盾轉移到這些特殊群體上,那民眾就會學習攻克巴士底獄的民眾,將槍口對準自己。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非洲創業實錄》,方便以後閱讀非洲創業實錄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爭結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非洲創業實錄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爭結束並對非洲創業實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