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銅儲量比東非要富裕的多,早在西班牙殖民時代,智利就已經出現小規模的銅礦開采,進入二十世紀後,受到國際市場需求刺激,智利的銅礦開采規模開始加大,而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東非。
銅因其優良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于電氣、輕工、機械制造、建築工業、國防工業等多個領域。
毫無疑問,銅是一種相當保值的常見金屬,甚至可以用作儲備功能,而東非算是距離東非比較近的國家,所以東非從智利進口銅礦是相當劃算的。
至于硝石,在合成氨技術出現以前,硝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
而坐擁這兩項重要礦產的智利,天然就成為東非最重視的南美國家之一,同理,東非既然能和智利發展貿易,自然也少不了它的鄰國秘魯,秘魯同樣是一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
智利作為東非和南美西海岸國家的橋頭堡,且掌握著麥哲倫海峽這條重要海上航道,它的優先級肯定在其他南美洲西海岸國家之前,當然,所謂的南美洲西海岸國家只有四個,分別是智利,秘魯,厄瓜多爾以及哥倫比亞。
但是這四個國家背靠安第斯山脈都是礦產豐富的國家,且和東非的貿易增長都比較快,是東非進口銀,銅,煤,鐵,硝石等資源的主要國家。
自從英國加入一戰之後,唯一能和東非在該區域競爭的國家只有美國,而不管秘魯還是哥倫比亞,目前都傾向于和東非發展關系。
而兩國現階段的外交選擇,都和巴拿馬運河息息相關,可以說哥倫比亞和智利都是巴拿馬運河開通的受害者,前者因此痛失巴拿馬地區,而後者經濟受到嚴重阻礙。
里加爾多外長說道︰“智利和東非之間有著天然的合作基礎,我們有豐富的銅礦和硝石等自然資源,還盛產一些地區特產,而貴國有技術和市場。只要兩國在經濟領域聯手,未來都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而提高麥哲倫海峽的通航效率就是擴大兩國經濟合作規模的前提條件,為了支持麥哲倫海峽的建設,我國有意將蓬塔阿雷納斯建設成為兩國合作的窗口城市。”
早在上個世紀,智利就將蓬塔阿雷納斯設置為本國的自由港,其目的就是為了借助蓬塔阿雷納斯的位置優勢,依托麥哲倫海峽發展當地經濟。
很可惜,隨著巴拿馬運河的橫空出世,智利政府的想法也就算落空了,不過好消息則是隨著東非的崛起,這讓智利政府看到了復興蓬塔阿雷納斯的機會。
雷尼說道︰“我對蓬塔阿雷納斯也有一些了解,這應該算是整個美洲最南部,尤其是靠近南極地區的最大城市。”
“我們東非倒是願意幫助貴國建設和提高蓬塔阿雷納斯港口的基礎設施和運營能力。”
“除此外,由我們兩國合作,對麥哲倫海峽的地形和水文,氣候進行一次系統和科學的調研。”
“在沿岸多設立氣候監測站,對大風,大浪,大霧和浮冰等極端情況進行預警,提高航道的航行安全。”
“同時,多建設引導性建築,比如燈塔和指示物,引導船只對方向的辨別,同時應該設置備用的臨時停靠口岸,用于應對突發極端天氣下的船只避險工作。”
麥哲倫海峽不僅氣候條件相對惡劣,地形更是復雜多變,這和麥哲倫海峽形成的原因息息相關,在麥哲倫海峽的形成過程中,受到冰川和風力侵蝕作用比較明顯。
所以麥哲倫海峽所處地區的地理環境就和挪威一樣,多峽灣地貌,這使得麥哲倫海峽多岔路,這很容易對船只通行造成干擾。
雷尼接著說道︰“除了這些基礎設施上的加強以外,我們兩國應該建設合理的引航制度,通過培養經驗豐富和熟悉當地地理,氣候的引水員,來規避一些人為失誤,從而避免災難的發生。”
前世智利政府為了保障麥哲倫海峽的船只安全,就設置了嚴格的引航制度,尤其是外國船只,必須雇佣當地的引水員,才被允許渡過麥哲倫海峽,這也充分說明了麥哲倫海峽航線的風險。
如今,東非政府的這些提議,顯然都是做過充分調查和研究的,就是為了保障本國船只的安全,同時為擴大東非和美洲西海岸的貿易做準備。
雖然,智利政府目前因為主權和領土安全的考慮,暫時不會允許東非海軍進入麥哲倫海峽。
但是,通過兩國經濟合作的幌子,進而獲得麥哲倫海峽的水文和地理數據,為東非本國船只,以及海軍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撐是很有必要的。
麥哲倫海峽,足以支撐大型船舶的通行,借道智利,實現東非海軍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可以大大節約成本的同時,縮短東非本土抵達太平洋的時間。
這樣一來,東非前往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等殖民地就不需要先走印度洋,最後轉南洋再進入太平洋。
從這個角度來說,東非重視麥哲倫海峽也和巴拿馬運河息息相關,巴拿馬運河雖然便利和安全,但是掌握在美國人手中,而任何國家,尤其是大國都不會輕易的把自己的安全置于其他國家的承諾和良心之下。
而這也是智利為什麼能同東非合作的一個主要原因,相對于美國,東非和智利畢竟隔著一個阿根廷,而且麥哲倫海峽也控制在智利手中,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東非對智利的威脅比美國小的多。
當然,智利政府肯定不會輕易相信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所以目前東非依舊在智利的考察期內,只有兩國合作不斷加深,產生一定互信後,智利才會考慮是否進一步對東非開放相關領域,甚至是軍事層面的合作。
本作品由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