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倆研究研究,看看能否從竹簡顯示出的地圖內尋找到線索。如果有什麼發現,確認了竹簡內秘密的所在地,也不會忘了提醒你們幾個的。” 把上有壁畫的一大塊石板與一大架子青銅編鐘取出來後,趙青隨口邀請了兩句,便研究起了這兩件藏品。
關于初創音樂的始祖,有人認為是黃帝時代的樂官伶倫,也有人認為是更遙遠時代的伏羲所作,還有人稱是朱襄氏、葛天氏首創,總之不太清晰。
繼上古諸帝時代的《�鼓十曲》、《九淵》、《承運》、《九韶》、《六列》、《六英》、《大章》、《南風》,到夏商周三代的《九辯》、《九歌》、《大嗞》、《晨露》、《大武》、《三象》、《棘下》;雖然大部分已經失傳,或者只余多次修補後的殘篇、後世模仿而創作的新篇,類似于當世版本眾多、難辨真偽的《連山易》《歸藏易》,但仍然具備著通天徹地的神聖之力。
上古時期的煉氣士與巫師,大都對音樂之道有所鑽研,以此來作為溝通天地大道、向凡人傳遞消息的媒介。
到了當前時代,自周公確定禮樂制度以來,宮廷宴會、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中,處處需要音樂,
“堂下之樂,以鐘為重”,多以編鐘來演奏。《儀禮•鄉射禮》記載︰“鐘鼓者,天下諸侯備用之。”《孟子•萬章下》曰︰“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在周代,編鐘在音律、音域、音質上都勝過了琴瑟簫笛,集樂道之大成,是代表等級與權力的禮樂之器,規定天子擺放四面、諸侯三面、大夫兩面,而士僅能使用一面。
胃䉪在攬風閣內收藏的這一套編鐘,分為上小下大兩組,上為九枚鈕鐘,下為六枚甬鐘,共十五枚,歷經滄桑,古樸厚重,裝飾著精美的蟠龍紋和渦紋。
在十五枚銅鐘的表面,都銘刻著大量的篆文,記錄了這套編鐘在過去主要演奏的曲目和樂譜。
根據趙青的細致探查,似乎是商湯所作的《大嗞》,但由于並非越國文字,她暫時只能辨認出其中的大概,疑似僅刻下了《大嗞》一小部分的伴奏。
鐘體越小,它的聲音越小但是它的聲調越高。反之,鐘體越大,它的聲音越大但是聲調越低。
而通過敲擊鐘的正、側兩面,則可以奏出升、降兩音。雖然沒在會稽城內教授六藝的官學中進修過樂藝,但趙青畢竟得到過不少逍遙子在音樂上的經驗,看到這樣一套精美的青銅編鐘,不由得上手試上了一試。
只見一股股肉眼可見的氣流從編鐘四周,好似漩渦一般朝著她手指頭這里匯聚而來,然後凝聚為沉重的一團,敲擊在其中最小一枚鈕鐘的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