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物產富饒,人杰地靈。
這塊肥沃的土地本可以孕育無數首富的,但在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加持下,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但李學武是“後來人”,太清楚這里的機遇和未來了。
渤海圈一年一個形勢,與鄰居們的關系也是一天一個變化。
大國崛起,帶起的不僅僅是一片塵埃和非議,還有各種血淚。
南方可以一片舢板發家致富,為什麼東北不行呢?
因為東北人太老實了,骨子里的凶狠都是為了抵御這方水土最原始的困境。
越是經歷過苦難,越是心存普度眾生的善念。
所以更多的東北人都是熱情大方,爽朗好客的代名詞。
李學武沒有地域情節,但他有發家致富的心。
家是國家的家,富是民富的富。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以前在李學武的心里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他不敢妄言歷史大勢。
就算是現在,他也不敢妄自“憂其民”,因為他還不夠資格。
但歷史是有選擇性的,李學武沒去鋼城的時候,關東做的不也是這個買賣嘛。
有人管他嘛?
這里面有很多很多復雜的原因,不足道也。
當然了,關東能做,李學武就不能做了?
能!
李學武就算是做了,也沒人會管他。
但李學武不能做,也不會去做,沒得因為這幾個錢污了自己的身份。
不管是大勢也好,默許也罷,他都不會沾手這個行當。
但他為啥要造大飛,還敢說讓東北先富起來?
首先是立項投建的電子工業、小商品、小五金等一系列的工業生產基地預計在兩年內實現大規模生產。
什麼叫產業基地?
什麼叫大規模生產?
且看李學武在給人事處的協調令上面又增加了多少指標吧。
這些指標可都是卡著中學畢業的基本線呢,經過基礎鍛煉,投放到流水線上,那效果會是怎麼樣?
軋鋼廠內對技術和能力要求較高的崗位逐漸將會被這些年輕人所代替。
年歲大的,沒有文化素質的,沒有技能手藝的,也沒有上升空間的,逐漸會下沉到基礎崗位。
比如︰清潔隊、服務隊、建築隊、搬運隊……等等,以體力勞動為最基本技能的崗位。
再如果干不了,或者不願意干怎麼辦?
無非就是這麼幾種解決出路︰
首先歲數合適的就是提前退休,讓自己的子女接班進廠。
其次就是找關系,主動調動工作,去其他工廠。
最後就是耍無賴,被人事分流邊緣化,自己難受,全家人也跟著別扭。
從人事結構變化上來看,軋鋼廠正在進行一場從基層職工開始的大換血。
其表現是職工素質平均水平得到提升,專業技能崗位得到有效補充,相關人才儲備達到飽和。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造成的影響就是,軋鋼廠年輕化,有動力,產業升級從工人開始,實現自我變革。
從冶金到軋鋼,從重工到輕工,全方位,立體化的升級。
幾個工業基地的生產線在人事、技術、硬件等方面得到滿足後,李學武敢保證,外商的采購量絕對滿足不了產能。
那怎麼辦?外貿轉內銷?
這是不可以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大問題。
軋鋼廠要搞內銷,必然經過供銷系統,老百姓對這些商品價格、樣式、功能的接受程度是個問題。
賣得便宜了對其他廠家就是個災難,自己也得虧本。
賣得貴了沒人買,還是要羈押庫存。
所以還是得外銷。
正規渠道就這麼多,都分給經銷商代理經營了。
剩下沒有經銷商的區域就要放棄?
還有,現在外商的技術提供很積極,可有一天形勢發生變化了呢?
軋鋼廠的技術實現突破,或者經銷國提升關稅以保證其國貨競爭水平了怎麼辦?
外商同軋鋼廠合作,就是一種天然的不公平屬性,早晚要分家。
外商在考慮技術保護和產品保護的時候,就會果斷停止采購協議,哪怕是賠錢。
那到時候又得怎麼辦?
李學武已經習慣了,干什麼都要留一手,哪怕是合作再好的朋友,你也不敢保證對方不會捅你一刀。
來自背後那一刀是最疼的,李學武才不願意被別人從後面捅,只能是他站在別人的後面。
所以,布局輕型船艇,就成為了產能過剩的必要處理手段。
一年內造船廠實現生產,兩年內完成產業布局,第三年就能開動馬力,全速生產了。
這個節奏跟工業基地保持了相對平行,就能實現李學武的目標。
首先就要干掉漢江奇跡,什麼特麼奇跡,將這些家電小商品傾銷過去,讓他們看看什麼叫奇跡。
其次就是通過與鬼砸的合作,在技術學習和摸索期,哪怕是不賺錢,也要拖垮他們的生產工業。
這十幾年正是小鬼咂的電子工業快速發展時期,李學武布局成功,能斷了對方一條腿,到時候說不上誰給誰打工呢。
什麼?
跟小鬼砸經銷商合作,就不能搞大飛了?!
當然不可能,只有大飛走貨越多,小鬼咂對軋鋼廠的工業才會依賴的更嚴重。
三年內,李學武要將玻璃鋼的生產成本打下來,要實現登陸發動機自主研發軌道。
給廉價的玻璃鋼船體插上六個翅膀,做對面老百姓的送貨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