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福臨安倒吸一口涼氣,這才重新審視秦淮,再看他的眼神變的不同了。
畢竟,秦淮雖是大端錦衣衛中四大王牌部隊之一的白虎隊長,但只是位高,卻不權重。
所以,在大端這種競爭激烈的官場環境中,沒有實權,再大的官也成不了氣候。
可要是秦淮娶了楊鐵心的孫女楊不悔,那可就不一樣了。
等于幫秦淮彌補了先天不足,並且給了太上皇重用他的借口。
對楚胥的恭維稱贊,秦淮只是笑而不語。
但內心卻相當震撼,沒想到楚胥居然如此厲害。
他一直以為楚胥只是太上皇身邊的謀士,厲害的確是有一些戰略眼光,但大多是錦上添花的一些手段罷了,最多就是能跟上太上皇的思維,能在關鍵時刻說出一些讓太上皇眼前一亮的聲音。
可楚胥突然提到關于他與楊不悔婚事,並點破太上皇對他的布局安排後,秦淮終于明白,自已實在太低估這楚胥了。
這老家伙看問題看的太遠了,絕不是現在的他可以面對的。
如果楚胥是他的政敵,那他多半會輸的很慘。
秦淮拱手一笑︰“那就借楚先生吉言了!”
楚胥立即回禮,笑而不語。
這時,一側月亮門外,呂驚天走了進來。
當看到秦淮也在場,他頓時眼前一亮,熱情迎上前,抱拳道︰“原來秦先生也在這,那就好辦了!”
福臨安玩味道︰“楚先生,秦先生,老夫說什麼來著?”
楚胥和秦淮都含笑點頭。
呂驚天看著三人那一副提前看透自已的樣子,一臉驚詫。
“怎麼?三位大人剛剛在議論本王?”
楚胥含笑道︰“不是議論王爺,而是議論那個王祖空!只是順道提了王爺一嘴,說是您肯定會第一時間趕來,沒想到才過去不到一炷香時間,您就真來了!”
呂驚天無奈搖頭,倒也不覺得意外。
在場這三人在大端可都是能呼風喚雨的人物。
哪怕是實力最弱的福臨安,放在幾十年前的巔峰期,依舊不遑多讓。
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福家現在雖然日漸式微,但呂驚天卻從不小瞧。
因為他清楚記得,福臨安現在並不是沒有家人,也不是沒有靠山,只是福臨安因為兒子的突然離世,讓他看不到希望。
但其實,福臨安還有佷女,當年給太上皇寵幸,並進宮做了皇妃。
她就是福雲珂,而且這女人還給太上皇生了一個兒子。
不過一出生就有眼疾,所以沒能得到重視,福臨安也沒太放在心上。
所以,呂驚天見大乾沒希望,真的保不住了,只能選擇妥協,加入大端暫時做個異姓王。
等將來想要混入大端的核心層,就需要一個跳板。
對呂驚天來說,大端核心層正處于勢力巔峰期的高官不可能看得上他。
所以福臨安就進入了他的視野。
福臨安落魄,這些年嘗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肯定更容易拉攏。
畢竟,這年頭雪中送炭的少,而錦上添花的多。
相對而言,拉攏福臨安成功率更高。
呂驚天長嘆一聲︰“既然三位都知道了!那本王就不過多介紹了!怎麼辦?這件事影響極其惡劣,那王祖空可是大姓氏族!除了他們那個小村子,在附近還有三個王家村,現在都嚷著要報仇!”
“就在剛剛,本王出門前,還听手下匯報,那三個王家村已經暗中招兵買馬,購置軍火了!如果本王不能將此事平息,估計內戰很快就會打起來!”
“誒,大乾亡國這麼多年,對這些百姓的控制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就算本王掌權時期,也無法壓住他們想要復國的心!”
這時,秦淮問道︰“那按照毒王的意思,是打算先出兵鎮壓這些王家村的村民?”
“沒錯!現在暫時還不確定王祖空的生死!這幾天也一直沒見到他!何況,就算他還活著,也夠強能壓住這些憤怒的村民!”
“這次是全村被殺光,受到波及的可不止王祖空一家!”
“不行!不能這麼干!用武力對付這些王家村的村民有什麼用?這不是激化矛盾嗎?”
“治病也要標本兼治才行!不解決罪魁禍首乾盟,同樣的悲劇遲早還會再次上演!”
秦淮神情嚴肅,轉身背對著幾人。
而楚胥和福臨安對視一眼,也明白了呂驚天的主意,背後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他似乎不想對乾盟出手,所以從開口的第一句,就直接點明王家村招兵買馬,購置軍火。
這個消息無論對他呂驚天,還是對大端高層,都相當刺耳。
因為這麼做,王家村無形之中就與乾盟這個極端武裝組織畫等號了。
大端若是揪著乾盟不放,那也必須對這王家村一視同仁。
呂驚天長嘆一聲︰“秦先生的擔憂,本王自然是明白!但無論他們在生氣,也不能擅自招兵買馬購置軍火吧?這幫刁民給親人報仇是假,借機造反才是真的!”
一直旁听的楚胥,終于忍不住了。
陰陽怪氣道︰“毒王不愧是久經官場的老狐狸!這話隨口一說,就能上綱上線!還造反?他們都只是普通村民,拿起武器反抗,也不過是為了爭取自身利益!”
“正因為得不到公正對待,他們才會不得已拖家帶口走極端!老夫沒說錯吧?”
呂驚天面色一沉,明白這楚胥不好對付,抱拳道︰“楚先生別誤會!本王也只是希望能盡快平息此事!畢竟,本王雖然不願意,可還頂著個大端異姓王的帽子!要是不能妥善處理好這件事,將來太上皇追責下來,是本王擔責,還是楚先生呢?”
福臨安譏笑道︰“楚胥,人家毒王說的也在理!那些王家村的村民的確是觸犯了大忌,招兵買馬購置軍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殺頭死罪!所以,咱們還是要一視同仁,干脆立即上奏鳳帝,讓冠軍侯馬超點兵三萬,先將乾盟和這王家村蕩平!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