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疾馳于中原大地,窗外盡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景色。
“余華,你覺得娘子關能守住嗎?”二等車廂靠窗位置,桌面擺放一份免費的報紙,上面頭條依然是關于舊關大捷的內容,林婉看完文章,思索一番,朝著余華探討關于娘子關的問題。
旅途是無聊的,要麼睡覺要麼聊天,過去四天兩人聊了很多內容,從生活習慣到愛好興趣,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舊關作為娘子關防線的一部分,林婉很好奇接下來娘子關防線能否守住,余華的看法是什麼。
余華搖頭︰“難,基本沒有希望。”
“誒,小兄弟年紀輕輕何出此言,怎麼長日寇威風,滅自己志氣?既然國共合作可以殲滅日軍一個聯隊,打出舊關大捷,那麼依靠娘子關擋住日軍20師團有何問題?”坐在前排座位的中年人听到余華的聲音,直接接過話頭,出聲反駁,提出自己的觀點。
“我不喜與人爭辯,先生您只需要知道一點,中日差距非是一次戰術勝利就能抹平。”
听到這位中年男人頗為尖銳的回答,余華沒有生氣,撇了這人一眼,知曉對方這是抗日速勝論患者,沒想到在這里遇上了,向旁邊兩位隨行保護同志打了一個手勢示意無妨,語氣平靜而溫和︰“娘子關可以擋住一個20師團,能擋住2個師團,4個師團嗎?”
2——4個師團的兵力。——林婉陷入了深度思考,而後,她很快得出了答案,不可能。
“怎麼不能,日軍增兵,國軍也可以增兵。”中年男人冷哼道。
余華搖頭問道︰“兵從何來,先生認為是從川滇調兵,還是從淞滬戰場調兵?”
“當然是從淞滬……不,可以從山東……”中年男人立即說出心中想法,忽然意識到不對勁,頓時愣住。
川滇調兵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山西戰場無兵可調,淞滬戰場形勢遠比太原會戰危急,不可能調,而剩余的山東和河南地區雖然有兵,但卻要面臨平漢線日軍和津浦線日軍的進攻。
如此算來,偌大的中國,竟然沒有多余的機動部隊。
想到這里,中年男人頓時面色蒼白,有些失神︰“完了,完了,這樣說來,只要日軍以2個師團的兵力攻下娘子關,山西東大門打開,太原失守,日軍就可以南下中原……中國豈不是要亡了嗎?”
余華嘴角微微抽搐,真挺無語的︰“……”
地方不大,創造神話,一輛火車竟然可以遇到這種神仙。
沒想到論持久戰還是紀實文章,果然,中國速勝論患者和中國亡國論患者本質上是同一類人。
遇到勝利,立馬覺得中國可以快速打贏日本,遇到挫折,馬上決定要亡國了。
“先生,您言過其實了,中國不會亡,也不可能亡,這是我所堅信的。”林婉出言批評道︰“我中華國土廣闊,具備很好的戰略縱深,以空間換時間,日寇雖然兵鋒強盛,但後勁不足,很快會陷入僵持態勢,此消彼長,最終落敗,您說的速勝和亡國都不切實際。”
“小姑娘說得好。”旁邊一人頓時拍手叫好。
“說的有道理。”
周圍人群也紛紛鼓掌叫好。
“希望如此吧。”中年男人沒有因為林婉的話而改變心中想法,嘆了一口氣,搖頭說道。
余華知曉對方的理念沒有變動,笑了笑,看向窗外,人到中年三觀早已建立,思想固化,認知水平受限,既不容易改變,也不會去改變。
這是中年群體的通病,無論速勝論還是亡國論,早已扎根于心底最深處,除非物理消滅,不然無法根除。
而像他一樣的國人不計其數。
“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一個人心混亂迷茫的時代,在一個外敵侵略內部割據的時代,您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啊……”余華透過中年男人的影子想起許多,心中無限感慨,雙目看向北方,腦海浮現那道身影,內心流露萬分敬佩。
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建立新中華,面臨國內外無比復雜的局面,硬生生開天闢地,換了人間。
其中難度,想想都令人頭皮發麻。
“算了,還是不去想這些,按自己的計劃走就行,10月20號,距離淞滬大潰敗越來越近了,淞滬戰敗,南京受害,南京……我能做些什麼?”余華腦海陷入思考,記憶浮現關于南京保衛戰的資料。
淞滬會戰失敗,南京淪陷是必然的結果,余華改變不了,誰都改變不了,但讓他什麼都不做這不可能。
余華對于南京保衛戰的脈絡可謂如數家珍,十一月12日淞滬淪陷,日寇拿下淞滬地區,華中派遣軍松井石根立即集結重兵進攻南京,意圖佔領南京國都迫使民國政府投降。
南京周邊無險可守,結局早已注定,淪陷是必然,但作為國都又不能不守,所以問題來了,誰來守?
而一位關鍵人物由此浮出水面,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唐生智。
“可惜了,唐生智拿到的可是比文天祥還好的劇本,要是他在南京城破的時候戰死城頭,與日軍同歸于盡,以身殉國,歷史地位之高無法想象。”余華腦海回顧南京保衛戰的過程,對于主帥唐生智的行為表示感慨,千古留名和遺臭萬年,他選擇了後者。
以身殉國,自古最高等級的死法,這是最頂級的榮譽,在日寇兵臨南京城下之際,唐生智以最高守備長官身份戰死城頭,不管以前有多麼離譜的操作和行為,在那一刻煙消雲散,中華永遠會記得唐生智這個名字,不,只會稱唐將軍。
唐生智之墓的地位之高,等同于成都武侯祠。
可是,唐生智跑了,炸毀船只讓南京民眾無法逃跑,自己卻丟棄部隊和國都跑了,一念之間,遺臭萬年。
當然,說起唐生智,就不能不提起他的親弟弟,唐家另外一位傳奇人物——唐生明。
唐生明,唐家老四,民國大氣運者,縱觀其一生,只能用傳奇二字形容。
生于名門望族唐家,排行老四,年少時紈褲貪玩,私塾和學校的先生管不了他,兄長唐生智得知此事,便將其送往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高級部,到了學校認識一位國文教員,唐生明立馬對這位國文教員佩服的五體投地,心悅誠服。
這位國文教員對于唐生明這位徒弟非常喜歡,師生之間關系極好,嗯,這位國文教員姓毛。
多年之後,1927年,時任北伐部隊警衛團長的唐生明,听說老師在南昌搞起了秋收起義,立馬率領一個連的部隊從漢口直奔瀏陽文家市,送給秋收起義部隊三百多支漢陽造和上萬發子彈。
唐生明乃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生,是校長的天子門生,深受時任黃埔政治部主任伍豪的喜歡,與陳康是鐵哥們,和戴笠是好兄弟,率軍圍剿紅軍命令部隊朝天開槍,並贈送101大量槍支彈藥,101不喜歡請客吃飯但必須請唐生明,南昌起義期間陳康受傷,在上海治療,唐生明立馬趕到醫院出錢出力。
對于唐家老四的行為,校長全都清楚,但卻無可奈何,只能口頭責備。
接下來,這位唐老四將以中將軍餃打入日偽系統,成為國軍情報體系之中含金量最高的臥底,世界範圍內軍餃最高的間諜。
什麼是大氣運者?
這位大佬就是。
論才智,不如小老弟戴笠,論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不如黃埔一大票學長學弟,但唐生明就是能在決定命運的時刻作出最好的選擇。
唐生智和唐生明,完全是兩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