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藝術家

1221 全面狂熱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七七家d貓貓 本章︰1221 全面狂熱

    “星落之城”,418分。

    來自藍夏電影節官方場刊的評價,一鼓作氣將電影的贊譽狂潮推向全新高度,全面引爆藍夏的狂熱。

    和江士奇一樣,盡管人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迎接一部杰作,等待陸潛再次延續“不敗光環”的奇跡;然而,他們還是低估這股熱潮的瘋狂程度,于是,一個兩個就被滾滾熱浪直接掀翻,大腦轟鳴一片。

    嗡……

    社交網絡,直接炸了,轟轟烈烈地轟動過後,所有嘈雜與熱浪就演變為一陣轟鳴,在耳邊持續縈繞。

    但這依舊不是全部。

    電影節上,除了官方場刊之外,另外還有不同影評人組織、不同地區影迷組織的場刊,令人眼花繚亂。

    三大電影節全部都不例外,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作是影迷觀點百花齊放的積極反應,畢竟每個人的感受與審美都不同,哪怕是同一部作品,所有人都認同是佳作/爛片,但具體感受也有細微的差異。

    在官方場刊外,當地最權威也最專業的電影雜志主編們完成的打分場刊,往往被認為是最權威的。

    在安橋,那就是“銀幕”;在蔚海,則是“電影手冊”;來到藍夏,“視听”則當仁不讓。

    “視听”雜志,一共七位主編,每年都會出席藍夏電影節,然後給予自己的評分,僅供影迷參考所用。

    和“銀幕”、“電影手冊”一樣,“視听”的評價更加專業也更加苛刻,但他們從來不拘一格,不會限制自己的喜好,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爆米花大片、實驗藝術,惡搞喜劇、先鋒藝術,全面一網打盡。

    所以,在他們每年的不同評選榜單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普羅大眾喜歡的商業大片,也可以看到根本就沒有听說過的藝術電影,這些榜單往往像是怪味豆,哪怕是最忠實的讀者也不見得能夠全部接受。

    就好像今年藍夏。

    “視听”的場刊評分並不局限于主競賽,而是所有電影全部納入評選候補,只要超過四位主編觀看了電影,評分就能夠上榜。

    目前,“視听”場刊評分的前三甲分別是“抵達”、“血戰雲嶺”和“夜行動物”——

    順帶一提,“離開的女人”高居第四,歐陽娜漣主演的“女士”則是第五。

    也就是說,官方場刊最高分的“杰出公民”在這份榜單里甚至沒有能夠進入前五。

    從這里就能夠看出來,“視听”非常重視鏡頭語言和視听體驗,正如雜志名稱一樣,所以他們對側重劇本和表演的“杰出公民”一點都不感冒,所有贊譽好評全部都凝聚在展現導演調度和掌控能力的作品上。

    “抵達”,403分,並且有兩位主編給予金鳶獎的肯定。

    這就是“視听”的最高評分,並且從電影節第二天一路延續到第八天,始終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夠取代這部作品的位置,這也是當地觀眾熱情居高不下的原因,比起官方場刊來說,他們更信任這份場刊。

    一直到——

    “星落之城”登場。

    七位主編,三位給予金鳶獎的最高肯定,並且以433的場刊評分完成超越,成為今年的“視听”最高分。

    數字,最為直觀,一目了然,一下就能夠感受到,“星落之城”在這本挑剔而專業的雜志得到了至高評價,甚至比官方場刊還要更加瘋狂,一片歡呼與驚嘆之中,讓觀眾深深感受到主編們的狂熱和激動。

    短短一個晚上,“視听”雜志就產出了兩篇專稿影評——

    一種純粹的快樂,一種純粹的享受,又再次感受到了電影的美好。

    不僅是觀眾們,雜志主編們也找回了赤子之心。

    此時,再回首看看“電影手冊”影評人賀韶光的評論,也就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了,“視听”主編們要瘋狂多了。

    方方面面都在證明一件事︰

    陸潛,確實完成了脫胎換骨。

    誰能夠想到,“星落之城”居然成為了陸潛登堂入室的大師之作?

    驚呆。

    與此同時,正是因為“星落之城”引爆整個藍夏,昨天傍晚首映的另外一部主競賽作品就這樣銷聲匿跡。

    “那些人”,仿佛沒有人記得這部作品上映,被遺忘得非常徹底。

    盡管如此,作品還是出現在了官方場刊上——

    兩星。叉。一星。一星。叉。叉。

    也就是說,官方場刊的十一位影評人,只有六位觀看了這部作品,其中還有三個人拒絕給予評分。

    糟糕,糟糕透頂,甚至可能是今年藍夏的第一枚啞彈,就連吐槽都懶得。

    最終,因為評分數字太少,所以官方場刊並沒有統計分數。

    這也是……

    一言難盡。

    一時之間,人們很難準確分辨,這是一個純粹意外,“那些人”正面撞上今年藍夏的最大爆款而被埋沒;亦或者是來自黎世寬的精心安排,以至于“那些人”成為炮灰淪為背景,越發襯托出“星落之城”的出色。

    但是,就連這一點,也沒有人討論,因為“那些人”的熱度著實太低,一點水花都沒有,轉眼就消失了。

    激動。亢奮。雀躍。幸福。

    種種情緒在腦海里洶涌著,但轉眼,江士奇就冷靜了下來——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星落之城”即將登頂金鳶獎?

    不。

    當然不。

    首先,電影節評審團制度也就注定了,官方場刊和觀眾喜好不代表獎項走勢,如果“那些人”爆冷登頂金鳶獎,雖然社交網絡應該會破口大罵,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完全取決于評審團的討論。

    其次,即使撇開驚天冷門的可能性不說,官方場刊評分最高的作品,往往也很難贏得評審團的喜愛,因為官方場刊也就代表大眾品味,評審團們往往會希望強調自己的取向,盡可能避開場刊最高分。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從安橋到蔚海再到藍夏,三大電影節都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見證場刊最高分登頂最高獎項了,也就是說,評審團的品味和專業媒體、資深影迷們的品味總是沒有能夠達成默契重合。

    甚至于,官方場刊最高分卻在最後顆粒無收,沒有獎項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在三大電影節也不止一次。

    “官方場刊最高分”,這是一項榮耀也是一種肯定,但同時也是一種負擔,甚至被記者們戲謔為一種詛咒。

    那麼,這次“星落之城”的前景呢?

    而且,一個重點不容忽視,“星落之城”是一部歌舞電影,介于商業和藝術之間,卻很難準確下一個定義,也許對觀眾來說沒有影響,但對于評審團來說卻可能成為影響評判的一個因素,宛若不定時炸彈。

    誰都不知道是否會爆炸,什麼時候爆炸。

    江士奇有些擔心,但也有些好奇。

    ,

    小說

    “星落之城”,418分。

    來自藍夏電影節官方場刊的評價,一鼓作氣將電影的贊譽狂潮推向全新高度,全面引爆藍夏的狂熱。

    和江士奇一樣,盡管人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迎接一部杰作,等待陸潛再次延續“不敗光環”的奇跡;然而,他們還是低估這股熱潮的瘋狂程度,于是,一個兩個就被滾滾熱浪直接掀翻,大腦轟鳴一片。

    嗡……

    社交網絡,直接炸了,轟轟烈烈地轟動過後,所有嘈雜與熱浪就演變為一陣轟鳴,在耳邊持續縈繞。

    但這依舊不是全部。

    電影節上,除了官方場刊之外,另外還有不同影評人組織、不同地區影迷組織的場刊,令人眼花繚亂。

    三大電影節全部都不例外,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作是影迷觀點百花齊放的積極反應,畢竟每個人的感受與審美都不同,哪怕是同一部作品,所有人都認同是佳作/爛片,但具體感受也有細微的差異。

    在官方場刊外,當地最權威也最專業的電影雜志主編們完成的打分場刊,往往被認為是最權威的。

    在安橋,那就是“銀幕”;在蔚海,則是“電影手冊”;來到藍夏,“視听”則當仁不讓。

    “視听”雜志,一共七位主編,每年都會出席藍夏電影節,然後給予自己的評分,僅供影迷參考所用。

    和“銀幕”、“電影手冊”一樣,“視听”的評價更加專業也更加苛刻,但他們從來不拘一格,不會限制自己的喜好,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爆米花大片、實驗藝術,惡搞喜劇、先鋒藝術,全面一網打盡。

    所以,在他們每年的不同評選榜單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普羅大眾喜歡的商業大片,也可以看到根本就沒有听說過的藝術電影,這些榜單往往像是怪味豆,哪怕是最忠實的讀者也不見得能夠全部接受。

    就好像今年藍夏。

    “視听”的場刊評分並不局限于主競賽,而是所有電影全部納入評選候補,只要超過四位主編觀看了電影,評分就能夠上榜。

    目前,“視听”場刊評分的前三甲分別是“抵達”、“血戰雲嶺”和“夜行動物”——

    順帶一提,“離開的女人”高居第四,歐陽娜漣主演的“女士”則是第五。

    也就是說,官方場刊最高分的“杰出公民”在這份榜單里甚至沒有能夠進入前五。

    從這里就能夠看出來,“視听”非常重視鏡頭語言和視听體驗,正如雜志名稱一樣,所以他們對側重劇本和表演的“杰出公民”一點都不感冒,所有贊譽好評全部都凝聚在展現導演調度和掌控能力的作品上。

    “抵達”,403分,並且有兩位主編給予金鳶獎的肯定。

    這就是“視听”的最高評分,並且從電影節第二天一路延續到第八天,始終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夠取代這部作品的位置,這也是當地觀眾熱情居高不下的原因,比起官方場刊來說,他們更信任這份場刊。

    一直到——

    “星落之城”登場。

    七位主編,三位給予金鳶獎的最高肯定,並且以433的場刊評分完成超越,成為今年的“視听”最高分。

    數字,最為直觀,一目了然,一下就能夠感受到,“星落之城”在這本挑剔而專業的雜志得到了至高評價,甚至比官方場刊還要更加瘋狂,一片歡呼與驚嘆之中,讓觀眾深深感受到主編們的狂熱和激動。

    短短一個晚上,“視听”雜志就產出了兩篇專稿影評——

    一種純粹的快樂,一種純粹的享受,又再次感受到了電影的美好。

    不僅是觀眾們,雜志主編們也找回了赤子之心。

    此時,再回首看看“電影手冊”影評人賀韶光的評論,也就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了,“視听”主編們要瘋狂多了。

    方方面面都在證明一件事︰

    陸潛,確實完成了脫胎換骨。

    誰能夠想到,“星落之城”居然成為了陸潛登堂入室的大師之作?

    驚呆。

    與此同時,正是因為“星落之城”引爆整個藍夏,昨天傍晚首映的另外一部主競賽作品就這樣銷聲匿跡。

    “那些人”,仿佛沒有人記得這部作品上映,被遺忘得非常徹底。

    盡管如此,作品還是出現在了官方場刊上——

    兩星。叉。一星。一星。叉。叉。

    也就是說,官方場刊的十一位影評人,只有六位觀看了這部作品,其中還有三個人拒絕給予評分。

    糟糕,糟糕透頂,甚至可能是今年藍夏的第一枚啞彈,就連吐槽都懶得。

    最終,因為評分數字太少,所以官方場刊並沒有統計分數。

    這也是……

    一言難盡。

    一時之間,人們很難準確分辨,這是一個純粹意外,“那些人”正面撞上今年藍夏的最大爆款而被埋沒;亦或者是來自黎世寬的精心安排,以至于“那些人”成為炮灰淪為背景,越發襯托出“星落之城”的出色。

    但是,就連這一點,也沒有人討論,因為“那些人”的熱度著實太低,一點水花都沒有,轉眼就消失了。

    激動。亢奮。雀躍。幸福。

    種種情緒在腦海里洶涌著,但轉眼,江士奇就冷靜了下來——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星落之城”即將登頂金鳶獎?

    不。

    當然不。

    首先,電影節評審團制度也就注定了,官方場刊和觀眾喜好不代表獎項走勢,如果“那些人”爆冷登頂金鳶獎,雖然社交網絡應該會破口大罵,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完全取決于評審團的討論。

    其次,即使撇開驚天冷門的可能性不說,官方場刊評分最高的作品,往往也很難贏得評審團的喜愛,因為官方場刊也就代表大眾品味,評審團們往往會希望強調自己的取向,盡可能避開場刊最高分。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從安橋到蔚海再到藍夏,三大電影節都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見證場刊最高分登頂最高獎項了,也就是說,評審團的品味和專業媒體、資深影迷們的品味總是沒有能夠達成默契重合。

    甚至于,官方場刊最高分卻在最後顆粒無收,沒有獎項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在三大電影節也不止一次。

    “官方場刊最高分”,這是一項榮耀也是一種肯定,但同時也是一種負擔,甚至被記者們戲謔為一種詛咒。

    那麼,這次“星落之城”的前景呢?

    而且,一個重點不容忽視,“星落之城”是一部歌舞電影,介于商業和藝術之間,卻很難準確下一個定義,也許對觀眾來說沒有影響,但對于評審團來說卻可能成為影響評判的一個因素,宛若不定時炸彈。

    誰都不知道是否會爆炸,什麼時候爆炸。

    江士奇有些擔心,但也有些好奇。

    ,

    小說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災難藝術家》,方便以後閱讀災難藝術家1221 全面狂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災難藝術家1221 全面狂熱並對災難藝術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