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詢問,三大電影節和金冊獎的最大不同,那麼答案就是導演。
在三大電影節里,導演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所有一切都是圍繞導演展開的,就好像購買電影票一樣。
“給我一張陸潛。”
“楚承柏是幾點?”
“江澄海還有座位嗎?”
大概,就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如此,電影節紅地毯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往往都是演員、制片人和劇組其他成員率先登場,導演最後登場,以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表示對導演的尊重和敬意。
當然,這不是硬性規定。
和金冊獎紅地毯的講究相比,電影節對具體登場順序並沒有嚴格規定,基本由劇組內部自行商議,而後告知組委會,由組委會和贊助商完成協調溝通,就沒有問題了,條條框框的人情規矩約等于零。
也就是說,如果導演不想最後一個登場,完全沒有問題。
前天,“夜行動物”首映式,楚承柏就是第一個登場的。
但這並不多見。
楚承柏純粹就是故意打破規矩共識的,因為不希望所有壓力承載在他身上,所以讓康芮作為劇組成員最後一個登場,在今年藍夏,康芮擁有兩部作品入圍主競賽,而且都是萬眾矚目的重磅,確實熱門。
在楚承柏外,其他劇組,導演不是壓軸就是大軸。
自然而然,人們也期待著陸潛應該晚一些登場才對,現在依舊是“嘉賓”登場環節,還沒有輪到劇組呢。
此時,就連高寺林和艾婭都還沒有登場,陸潛居然就直接出現了——
陸潛和楚承柏,不愧是好朋友,就連打破規矩的行動都保持高度一致。
所以,這意味著什麼?
楚承柏是為了打破壓力,陸潛也是?
因為意外,也因為突然,紅地毯的氛圍,出現短暫的凝滯,似乎可以察覺到,所有人都不由屏住呼吸。
在這一刻,就能夠深深感受到,楚承柏也好,歐陽娜漣也罷,在陸潛面前,他們的熱度和人氣還是不夠。
即使是在藍夏,陸潛的份量也非同凡響,不過區區一個登場,就能夠制造如此效應︰
全場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