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配樂工作呢?”
修仲鈞一句話就切入重點,同時也讓陸潛露出一點遺憾扼腕的表情。
“最新一封郵件已經發送過去了,但目前還在等待回信,我們需要一點耐心。”
配樂。
一直以來都在電影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重要性似乎始終沒有真正得到大眾的全部重視——
至少還沒有達到配樂應得的肯定。
以陸潛所了解的時空為例,在年,“信條”和“沙丘”兩部商業大片都是如此,配樂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對于“信條”來說,配樂太過轟鳴也太過吵鬧,以至于喧賓奪主,搶走電影原本的色彩。
對于“沙丘”來說,配樂則是畫面恢弘與壯闊的必要補充,對于構建整個視覺效果以及世界觀構建不可或缺。
非常有趣的是,兩部電影的配樂師都是同一位,漢斯季默hanszier),這位配樂大師在業內無疑擁有崇高地位,但關鍵就在于,即使是同樣的配樂師、即使是同樣優秀的配樂,卻不見得適合每一部作品。
恰如其分,這才是配樂的存在價值。
在科幻電影里,恢弘與悲壯、磅礡與絢爛;在愛情電影里,浪漫與幸福、心碎與悲傷;在恐怖電影里,猜疑與恐懼、激烈與瘋狂……等等等等,全部都需要配樂的烘托與詮釋,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當然,配樂和音響、音效等等相輔相成,但還是可以做一個實驗︰
觀看恐怖電影的時候,關掉聲音,那麼恐怖效果至少會打對折,這樣就能夠清晰感受到聲音的魅力。
目前為止,陸潛的三部作品情況各不相同。
“解除好友”,因為需要制造出偽紀錄片的質感,所以陸潛有意識地盡可能排斥配樂,避免打破觀眾的代入感,而是強調音效的作用。
“突襲”,鼓點、低音貝斯、電子搖滾的配樂使用則非常低調,更多是配合打斗場面,進行少許渲染,他們找了專業配樂師,但不是頂級配樂師。
“游客”,陸潛則反常規地使用古典樂,“四季”,這是他故意為之的,通過古典交響樂的大氣和復雜來制造出反差,因為整個配樂都在腦海里,根據自己需要編排,所以他並沒有尋求專業配樂師的合作。
由此可見,截止到目前為止,陸潛對配樂師確實缺少了一點重視。
但“愛人”不同。
在“愛人”里,陸潛不希望延續“游客”的古典樂風格,否則系列三部曲的痕跡就太重了,反而可能破壞電影獨立的觀影感受。
同時,“愛人”是一部具有懸疑和驚悚風格的作品,配樂的渲染非常重要。
在陸潛的腦海里,他希望配樂如煙似霧般地縈繞在耳邊,卻又沒有存在感,不仔細注意的話根本察覺不出來,然後一點一點植入沉浸感,最終制造出不寒而栗的效果。
這就對配樂師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和攝影、燈光等等一樣,是整部電影拼圖里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陸潛首次嘗試強調配樂對于電影的情緒渲染效果。
幸運的是,陸潛腦海里有著完美的選擇。
不幸的是,合作邀約的進展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