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導演,陸潛一手票房一手獎項,僅僅三部作品就已經建立起自己在業內的位置,並且吸引諸多死忠。
特別是“游客”的成功,在今年頒獎季里堪稱一個異類。
伴隨著電影的點映腳步,越來越多喜歡陸潛的觀眾走進電影院,並且在這部具有文藝氣息的黑色喜劇里,尋找到了不同于商業爆米花的樂趣,以至于重新回到大熒幕前二刷三刷的影迷如同雨後春筍一般——
對于劇情電影來說,確實非常難得。
在社交網絡上,“游客”更是被戲稱為“即將結婚的情侶們必看電影”,因為這樣一種戲謔的反諷而引發矚目。
最終的票房數據,更是一大驚喜,目前是頒獎季一眾冒頭作品之中,僅次于“火星任務”的票房次高作品。
但偏偏,“游客”和“火星任務”都是沒有任何金冊獎得獎面相的作品,這就讓頒獎季的形勢變得微有趣起來︰
首先,喜劇。
金冊獎不喜歡喜劇,準確來說,應該是藝術創作者們普遍認為,悲劇比喜劇更加值得肯定,縱覽整個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喜劇所得到的認可與贊譽就始終達不到悲劇的高度——
喜劇,笑過就忘;悲劇,刻骨銘心。
其實,某種角度來說,喜劇的創作難度是遠遠大于悲劇的;但藝術創作者們似乎就是更加願意嘉獎審視人間疾苦的那些悲傷與痛苦,拒絕認可歡樂和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也非常復雜的問題,分析起來沒有那麼簡單,唯一能夠肯定的是,金冊獎不待見喜劇,這是結果,也是困境。
其次,尖銳。
“火星任務”還好一些,講述的是孤獨,是抗爭是生存是希望是人類的自我救贖,這是金冊獎喜歡的主題。
但“游客”卻是……糟糕透頂,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婚姻——如果只是婚姻的話,金冊獎也同樣會喜歡;故事更多深入剖析的是人性本身,是中產階級的偽善、是精英人士的狡猾、是婚姻關系之中的丑陋。
火力全開的對象,正是金冊獎的評審們。
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
“陸潛這左右開弓的耳光一記接著一記,如同交響樂協奏曲,顯然他也沒有指望著被打成豬頭的評委們為自己投票。”
“蘭川不是蔚海。”
類似的段子,帶著看好戲的幸災樂禍,在社交網絡之上廣泛傳播,引發熱議。
從票房、口碑、質量、熱度等等方面來說,“游客”確實是在頒獎季作品的第一集團,具備不俗的競爭力。
但從金冊獎的口味來看,“游客”卻很難很難進入他們的雷達範圍。
那麼,“游客”的頒獎季前景如何,這就非常值得好好討論一番了。
陸潛,果然是陸潛,即使拍攝劇情電影也依舊不走尋常路,流量熱潮短時間之內依舊看不出平復的跡象。
作為制作人,陸潛悄無聲息完成了更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