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

第六百七十一章 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奪鹿侯 本章︰第六百七十一章 封

    崇禎對劉承宗。

    其實,很佩服。

    他知道這是正經賊人,日夜琢磨搶他的天下。

    說白了,崇禎就從來不覺得,劉承宗、黃台吉、林丹汗或者其他人是他的敵人。

    或者說他們這些統治者都一樣,身為人中之龍,哪個會瞧得起人,哪個會把人當做對手?

    沒有人配的。

    就連他們之間都不配互為對手。

    他們的對手遠比他們當中某個人更強大。

    崇禎就像一個庸醫,站在他的面前的不是名叫後金的強大病菌,而是大明這具年老體衰病入膏肓甚至已經腐爛的身體。

    換到劉承宗也一樣,對手是饑餓的胃口和身邊成群結隊的反社會,要拴好瘋子的籠頭喂飽瘋子的嘴,用瘋了的腦子指揮瘋子的腿。

    一個走神沒管好,溢出去個張一川,就會殺得黃淮兩岸人頭滾滾。

    左懋第不清楚這個,才會誤以為崇禎深恨劉承宗。

    實際上崇禎恨的是黃台吉。

    因為八旗那是真一直端著鑿子,鑿他天靈蓋,真疼啊,還沒完沒了。

    劉承宗就不一樣了。

    他還在這像個丹藥師,一個官一個官的驗藥方。

    有時候得忍痛拆掉兩根肋骨,給陝西賑個災;有時候拿錯了藥,抬手就是一把砒霜,吃得拉肚子。

    但沒辦法,作為皇帝,不論能力,他必須嘗試挽救他的大明,把腐爛的斷腿醫好

    結果劉承宗悶不吭聲扛著鋸子,抬手就給他把爛腿卸了。

    盡管突然少了條腿,崇禎心里多少有些悵然若失,但陣痛過後,崇禎心里反倒因為肩上的責任少了一部份,松快不少。

    實際上早在張一川進河南的時候,崇禎就已經暗搓搓地派人打听福藩在甦松常的各種雜稅了。

    主要是因為有劉承宗這個先例在,崇禎一度低估了藩國被圍的嚴重性。

    還以為就會和肅藩、韓藩一樣,親王郡王甚至宗室都不會死,該跑的跑、該投降的投降。

    你都投降了,那叔叔就在劉承宗那邊好好過,看在朕的面子上,劉承宗肯定不會為難你。

    那不韓王、肅王都還活蹦亂跳的。

    朕在這邊,也把你的財產接收,造成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萬萬沒想到張一川那個蠻子,逮住郡王是真殺啊。

    結果就導致萬安王的死訊,把崇禎臉都嚇綠了,生怕再讓他害了福王,趕緊讓張任學去支援。

    直到福王的危機解除,崇禎才想起了陝西藩國在內地也有財產,雖然少,但蚊子再小也是肉。

    所以他就責成禮部,清點查驗秦藩、肅藩、韓藩在內地的地產,準備把這三個藩國革除。

    當然,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也就持續了一個月。

    從丟掉陝西開始,截止至左懋第告訴他劉承宗在籌備稱王。

    一說劉承宗要稱王,崇禎心里的危機感又不受控制地涌現出來。

    皇上在心里暗罵︰“這好端端的,你稱什麼王啊,就好好在陝西治理朕的西北不好嗎?”

    他對劉承宗的內心情感可太復雜了。

    羨慕、佩服、害怕,混著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鄙視,更有盡在掌握之中的自大。

    這實際上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丟掉陝西的概念。

    甚至連張一川在中原腹地亂竄,他也沒概念,只是听別人說,離祖墳越來越近了。

    就像那些長于深宮的皇帝一樣,崇禎的江山,就是那一方地圖。

    劉承宗的元帥府疆域再大,張一川的亂兵活動範圍再廣,都比不上己巳之變後金軍殺到北京城下帶來的震撼大。

    他心里最恨的,始終是讓他威嚴掃地的後金。

    發生在天下間的大戰,對他來說都只是錢糧、兵員的數據。

    所以才會有的將領打敗仗、殺良冒功,皇上笑得非常慈祥;有的將領打敗仗,立馬就被拉出去剁了。

    原因就在于你找朕請餉,錢是朕這拿的,兵敗,切膚之痛。

    人家自籌糧餉打仗,兵敗,皇帝是沒有感覺的。

    而對左懋第來說,劉承宗像遠古巨獸咧著血盆大口的威脅近在咫尺,他和崇禎交流完全是雞同鴨講。

    左懋第描繪劉承宗可怕之處,軍隊把陝西富戶犁了一遍,分田分地,行政效率和榨取民力的能力極強。

    反之他的韓城縣,因為那些長久以來的積弊與豪家,殫精竭慮都達不到那個程度。

    這話听在崇禎耳朵里,就成了滿心疑惑,差點脫口而出︰你讓他派兵幫你犁一遍不就兩難自解?

    當然,崇禎沒說。

    雖然他已經做了皇帝,但其實對崇禎來說,這八年他只是在學習如何做一個皇帝。

    畢竟他不是太子。

    到如今他已經知道,最好不要跟臣屬討論問題,只需要提出問題,看大臣有沒有解決辦法就夠了。

    如果沒有,就再找個大臣過來,讓他倆討論。

    皇帝不能參與討論,只要開口說出長篇大論,沒人能永遠正確,總會出現紕漏。

    帝國中樞匯聚了天下最聰明的人,這幫王八蛋本來就仗著智力誰也瞧不起。

    皇帝的言語出現紕漏,必然會讓人輕視。

    他已經比登基之初成熟太多,只是對他行將就木的帝國來說,還差得遠。

    就崇禎听左懋第極力渲染的威脅,他卻只從韓城看出,劉承宗可以合作。

    甚至說難听點,劉承宗不叮無縫的蛋。

    左懋第是萬萬沒想到,在他極力渲染劉承宗的威脅之後,奏對結束,崇禎就召來了首輔溫體仁。

    皇上跟首輔介紹了元帥府最新動向,一開口就是︰“朕意阻劉氏擅稱王號,故欲封其秦王,閣老以為如何?”

    溫體仁宦海自保三十年的功力,在這一刻都差點沒繃住。

    因為不想讓他擅自稱王,所以皇上搶先封他個秦王。

    皇上您是怕他自稱的王號難听是吧?

    咱先給他挑個好听的?

    不過畢竟人老成精,溫體仁只是挑挑眉毛,一把老骨頭在椅子上坐著,淡定道︰“臣愚無知,惟聖明裁決。”

    這是溫體仁的慣用伎倆,崇禎問的問題,只要關系較大,並且跟他無關,他就搖頭晃腦,讓崇禎自己拿主意。

    他是真的尸位素餐,佔著首輔的位子不作為,當混子。

    這顆聰明的大腦,只有在傷害政敵時,才會為自己全力運轉。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朝廷中樞環境就這德行,黨爭的火燒到自己身上,不全力運轉也不行。

    按說像他這種做法,依照崇禎的性格,早就不滿、早就一腳踹到詔獄去了。

    但實在沒辦法,這個人用的太舒服。

    崇禎的江山,就是一摞子誰都記不住的數據。

    而溫體仁的強記速算,對刑名錢谷之敏感,保證了崇禎時時刻刻能看見他的江山。

    在此基礎上,一些大事小事他不拿主意,崇禎也就捏著鼻子認了,權當這不是帝國首輔,而是他的幕僚師爺。

    好在,這個時候楊嗣昌進京述職,能給崇禎出主意的人來了。

    崇禎非常欣賞楊嗣昌,並不是他有什麼非凡的軍事才華,而是楊嗣昌這個人起家戶部。

    崇禎朝的外放大員,基本上逃不過倆履歷。

    要麼有深厚的管理錢糧能力,不是地方上督糧餉的,就是戶部管糧餉的。

    要麼,就罵過魏忠賢。

    這兩個履歷當中,前者更受崇禎青睞。

    因為他向來缺錢,缺到了著急的程度。

    楊嗣昌眼下是山西、宣大的總督,受到崇禎召見,急急忙忙就來平台奏對。

    但是听著崇禎想要搶先給劉承宗封王的想法,楊嗣昌顯得心不在焉,只是問道︰“陛下可問過溫閣老?”

    崇禎先是點頭,隨後想起溫體仁對這事的反應,又笑著搖了搖頭。

    二人心有靈犀,楊嗣昌只看這樣,就知道溫體仁肯定對此一言不發,便沒好氣地轉頭瞥向別處。

    等他再轉過臉來,這才對崇禎誠懇道︰“人人皆知,知而不言!陛下,假遣天使攜封王詔書與劉氏,其不奉詔,又將如何?”

    楊嗣昌心說,劉承宗那個東西,恨不得封你做明王,明顯不是你封秦王他就答應的。

    到時候大明的封王詔書送過潼關,人家拿著給大臣傳閱,當笑話看,完事自己封自己別的,你咋唾面自干?

    “以臣愚見,劉氏素無忠信道德,稱王是如此,封王亦如此,皆不可免其跳梁東犯。”

    楊嗣昌搖頭果斷︰“陛下萬不可寄望封其為王,就能使西北安寧。”

    崇禎還真沒想過,若他封王,劉承宗不接受又該怎麼辦。

    這會兒听楊嗣昌一說,他細細琢磨,也覺得有這個可能。

    劉承宗做事的路子光明正大,可他這個人從根子上就是歪的。

    崇禎覺得面子上有點掛不住,好在楊嗣昌對他誠懇,他也相信楊嗣昌是能跟他推心置腹的大臣。

    稍加沉吟,他問道︰“那依你之見,現下局勢又該如何?難道就讓朕看著一南一北兩個皇帝,西邊還有個稱王的嗎?”

    楊嗣昌知道重頭戲來了,他可不是溫體仁那種只顧自保的家伙。

    恰恰相反,楊嗣昌為達目的,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在意。

    他沉思片刻組織語言,鄭重其事地對崇禎行禮後,說道︰“皇上似乎以安邊第一,蕩寇次之,西北憨汗則無關痛癢。”

    “然微臣以為必安內方可攘外,竊以為天下大勢譬如人身,京師為元首,宣大薊遼為肩臂,中原大地則是腹心。”

    “現今形勢,邊烽燃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急者固然不可緩圖,而深者更不可忽視。”

    “現在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枯干,形勢危急,所以臣說必安內方可攘外,並非緩言攘外,正因為攘外至急,才不得不先安內。”

    崇禎其實不喜歡攘外先安內的說法,听著就皺眉。

    一來是性情急躁,過于理想,二來則是窮字鬧的。

    他總認為遼東是花銷最大的地方,一定要先解決東虜問題,只要東虜解決了,朝廷最大的支出就沒了。

    而理想的地方就是,到時候加餉加賦去了,天下恢復安樂,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流賊之禍自然消弭。

    天下治理好了,劉承宗也沒有東征的理由。

    崇禎覺得劉承宗就是個督戰隊,不然怎麼槍斃了那麼多人,人家左懋第就沒事呢?

    人家是憨汗優選,劉承宗親自認證的好官兒。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崇禎對劉獅子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這導致皇上到現在,別管什麼張一川頭頂元帥府河南總兵官的官職,都不信張一川是劉承宗的人。

    那張一川妥妥的流賊啊,跟劉承宗麾下人馬完全不是一個路數。

    所幸,崇禎現在也特討厭張一川,因此對楊嗣昌這個先安內的話,也能勉強听得進去。

    他說道︰“那依你的意思,是要先剿張幟,再攻劉承宗,最後再與東虜交戰?”

    張幟,就是張一川。

    大明的塘報抄錯了。

    楊嗣昌對此不敢說什麼,但內心非常無語。

    侍奉這位皇上很難,他總把事情想的很簡單。

    就不能分出輕重緩急,同時進行嗎?人家又不跟咱打回合制。

    “臣愚見,東虜、北虜、西賊、南賊,對東虜西賊,應……”

    楊嗣昌說著,看向台閣周圍,道︰“還望陛下屏退從人。”

    崇禎對他沒啥疑慮,只當是要說什麼秘密,便讓周遭宦官都退下。

    這才見楊嗣昌神情動容道︰“臣對國事感憤有日,竊不自量,縱辱名殺身,也不敢避,今日之事,是臣舍身名而報主之時。”

    他頓了頓,才說出心中想法︰“今天下事壞,僵局難解,對東虜西賊,萬望陛下予以議和!”

    “議和?”

    崇禎頓時暴怒。

    你說要跟劉承宗議和,崇禎不著急。

    可是要讓他跟東虜議和?

    崇禎怒道︰“人家前腳稱帝,視朕如無物,你後腳讓朕議和,楊嗣昌,你是何居心?”

    “陛下息怒,臣自知說出此言是天壤間第一大禍事,會使臣不知死所。”

    楊嗣昌早就料到崇禎的反應,他清楚說出這話,就是拿小命兒架在火上烤。

    不過他還是說了,語氣愈加誠懇道︰“然此際僵局,南賊張幟僭越帝號,必先布下天羅地網,重兵剿滅。”

    “而東虜西賊,需以緩兵之計徐徐圖之,遼東只管守勢,不必與其在野戰中損耗精銳,雖我糧餉耗資甚巨,東虜窮兵黷武,更難支應。”

    “西賊亦要守關河之險,于山西河南陳布重兵,劉氏稱王便稱王,曉以道德大義,能壓則壓,能哄則哄,戰事無可避免,則于山西一帶拼死他幾個營,再圖議和。”

    “待剿滅南賊,對內整軍經武,盈中原物力、合兵力整心力于一處;對外斷其臂膀、削其枝干。”

    “東面以沈世魁、陳洪範整頓水師,以兩萬軍兵渡海進駐朝鮮協防,以免東虜榨取屬國之錢糧人力。”

    “西方劉承宗若稱王,微臣亦斗膽請陛下封塞外楊麒為王,進可使其備受猜忌,自斷臂膀,分庭抗禮;退能結楊麒之心,協防口外,免得東虜西侵宣雲。”

    楊嗣昌一口氣說完自己描繪出休養生息的藍圖,這才滿面期待地看向崇禎。

    他的計劃非常簡單,就是依照當下局勢,丟掉的就暫時不去爭,在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現有地盤的基礎上,盡量避戰。

    反正出去野戰爭功,見著東虜西賊的野戰軍,動不動打輸了誰都沒臉,不如干脆就不主動去打會戰。

    至少對東虜,你來,我就一座城一座城的防守;你不來我就跟你議和,不信你那幫八旗貴族不想享受富貴、不厭戰。

    只要你厭戰,議和了,五年不打大仗,後金那個經濟就得自爆。

    元帥府也一樣,你稱王了,手下那幫泥腿子封爵了,也拿下西安府進了富裕地方了,誰還不想享受享受了?

    只要能議和,沒準兩年以後精神面貌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而崇禎。

    崇禎整個人都在巨大的震驚中。

    “封楊麒為王?”

    他根本就沒想過這件事,但這明顯比封劉承宗為王,于明廷有更大的利益。

    崇禎的眼楮都直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頑賊》,方便以後閱讀頑賊第六百七十一章 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頑賊第六百七十一章 封並對頑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