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從語文書開始

第一零一零章--去遼東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楊儒鴻 本章︰第一零一零章--去遼東

    被派到遼東的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地“天兵天將”。他們都是熟悉遼東地形的老兵,他們閉著眼楮都能知道後金鐵騎藏在哪!

    上萬大軍就這麼明目張膽地朝著後金的國都盛京平推,一路上橫沖直撞,什麼大小部落一律推平。

    什麼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在機關槍面前都是扯淡!

    在後勤充足、武器補給給力的情況下,遼東很快就被天朝給收復了。後金連國都都不要了,撒丫子就往更北邊的老林子里跑。

    你別說,進了老林子的後金鐵騎確實不好抓。所謂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天兵天將們還真就不好大規模炮火洗地。

    不過有了合適的據點,一萬天兵迅速化整為零,分散為二十個百人隊就開始對遼東地區進行清掃。

    清掃完畢之後,消息立刻傳回天朝。

    朝野上下是一邊震動--這還是打得崇禎薅頭發的女真騎兵?怎麼在天兵天將面前變得跟紙糊的似的?

    不過隨著遼東戰役的勝利,後方的人口遷移也可以同步進行了。

    華夏歷史上的三大人口遷移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不過這都是在極端條件下人們才會選擇背井離鄉。

    但是這一次,這幫人是朝廷的有序指導和規劃下進行的人口遷移。路上有車船可以代步,頓頓按時發糧食充饑。

    這一路下來,百姓沒被餓著,反倒一個個都吃胖了!

    嗯感謝國營畜牧場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國營養雞場的支持!小雞兒這玩意長得賊快!批量養殖更是瘋狂長肉!百姓們碗里的肉都是這些可愛的小雞兒貢獻的!

    在遼東,天朝官方會規劃出來大型牧場為整個天朝供應奶制品和肉制品。關內的土地不好養殖牲畜,但是關外廣闊的草原是天然的牧場!

    第一批遷到遼東的人口足足有十萬人。這個數字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十人萬還沒有一個大一點的縣城人口多尤其是分散在遼東地區,十萬人連朵浪花都看不見。

    這些人是先鋒隊,是示範區的首批人口。

    和他們一同前去的,是天機閣的建築隊伍。他們同樣化整為零,深入村鎮指導蓋房。指望他們去集中蓋房,估計首批移民都捱不過第一個冬天。

    所以只有發揮群眾的力量,才能干大事!

    在關中都快待長毛的楊鴻儒,也跟著天機閣的建築隊一起去了遼東。茫茫荒野,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嘛!

    至于他的安全問題則完全不用擔心,他雖然武功盡失,但是他還有科學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在必要的時候,他還能化身鋼鐵俠。

    在便捷的水路運輸下,楊鴻儒只用了小半個月就到了遼東。他被分到了第三先遣團指導工作。

    整個先遣團有五百號人,他們就是一個村級單位的全部有生力量。這五百人里頭絕大多數都是壯勞力--他們的親人還在關中。等他們在這邊有了基業之後才會選擇把妻兒老小接來。

    五百壯勞力搞建設還是很迅速的,他們來到指定位置之後便放下物資搭建營地。一開始地條件肯定會差一些,而且遼東森林密布,想開荒也需要很大力氣。

    不過吃喝肯定是不用愁的,早些年的北大荒號稱棒打 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也能展現出東北的豐饒。

    有人問 子是啥嗯,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動物。長得像小鹿而且特別蠢萌這小東西蠢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你走到它身邊它不帶害怕的!當你給它一棒子之後,它吃痛會跑開,然而過不了多久,它還會再跑回來--它在好奇是什麼打了它!

    于是這種蠢萌的動物終于用了不到二百年的時間把自己蠢成了瀕危動物現在的東北,不在自然保護區你都看不見這玩意!

    在樹林間扎好帳篷之後,第三先遣隊的隊正來到楊鴻儒的帳篷里開了個會議--會議的主要議程就是商討接下來該如何開荒墾田。

    周圍都是茫茫大森林,在這種地方種地簡直是在開玩笑。面對這種情況,楊鴻儒只能決定燒荒!

    燒荒是最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的開荒方式嗎,雖然對環境確實存在巨大的破壞,但是你架不住方便啊!

    能參加先遣隊的都是老農民了,都有很豐富的燒荒經驗。實際上,最早的時候,秸稈都是一把火直接燒了拉倒的燒過的秸稈留下的草木灰還能肥田。

    如今的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對于土地來說簡直就是嚴重的傷害!病菌、蟲卵都被深埋進了土壤當中,這樣處理的土地,明年病蟲害極其嚴重

    秸稈的最佳處理方式其實是收割、堆放、發酵、殺菌之後再還田。不過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多,二十一世紀都沒能實現這種精細化管理模式。

    一把火點燃了開荒的序幕,戰天斗地的天朝兒女開始在遼東種田。

    楊鴻儒則在組織人手伐木、建屋。

    在後續資源沒跟上的時候,他們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臨時屋舍。住帳篷只是權宜之計,木屋也是過渡之策。等道修通了,鋼筋水泥都能送上來之後,鋼筋、混凝土、磚瓦大樓才是一個村屯該有的建築。

    搭建木屋技術含量並不高,楊鴻儒帶著五百號壯勞力用了不到一個禮拜就起來了一排木屋。

    十人一間,總共修了五十間宿舍。

    木屋都是半地下結構--這種結構可以防風保溫、節省木料。當年楊鴻儒行軍打仗的時候就蓋得這種半地下結構的營房!

    木屋蓋好了,火也滅得差不多了。于是男人們紛紛帶著工具去清理燒過的土地。想要耕種必須要把地里的樹根、草根挖出來,不然的話這些樹根草根還會繼續生長,過不多久又會綠樹成蔭。

    一堆堆半生不熟地木炭被扛回營地,這些木炭是過冬的上好燒材。留到冬天能救命啊!

    一個村莊的土地是有數的--五百個壯勞力就是五百個家庭。按照天朝的分地標準,每家可以分到二十畝好地。五百家就是一萬畝地。

    一萬畝地听起來很多是不?實際上換算成平方千米並沒有多大。一萬畝地也就是六平方千米多一些--換言之,就是一個長兩公里多,寬三公里多一丟丟的方塊。

    在楊鴻儒的規劃圖當中,阡陌縱橫、水道遍布。而且楊鴻儒一步到位--直接把村級水電站安排上了!

    沒經過蒸汽時代就進入電氣時代?

    沒問題!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從語文書開始》,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從語文書開始第一零一零章--去遼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從語文書開始第一零一零章--去遼東並對穿越從語文書開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