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不是有自己的辦法麼?”
李易納悶,你們講究︰重兵死,以累世戰沒為甲門,敗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以戰死為榮,還要啥烈士陵園?
“只是那麼一說,不然……”
尺帶珠丹明白李易的意思,真都那樣,怎會被大唐欺負?
“建于紅白宮旁,每年舉辦一次大的祭祀活動,方便穩固政權。
用石頭修,結實。戰死者的家人每年額外給好處,由你來給。
甲門之中有子弟,他們將來才會更忠心于你。”
李易好心地給出主意,不騙人。
因為尺帶珠丹在大唐學得越多越知道大唐的實力有多強大,等穩固住政權,可以直接帶吐蕃並入大唐。
“如此甚好,多謝李大夫。待回去時,定依李大夫之法行事。”尺帶珠丹一語雙關。
他看出來大唐的打算,或者說是李易的心思。
他又糾結又無奈,不知往後怎般行事。
唯一能夠想到的在于自己吐蕃人的日子會慢慢好起來,人口能增加。
說話間,前面出現大平地,刺眼。
一片大棚,玻璃大棚,看到連綿的玻璃大棚,大家心中冒出來一個字︰錢!
“易弟……”李隆基張張嘴,喊一聲易弟後,突然不知該說什麼。
“育苗所用,洛陽天比長安冷得晚,洛陽百姓一樣種大棚。
我先給他們把苗給育出來,他們直接用苗栽,產量高。
我自己更大面積種的大棚用絹帛,玻璃的成本過高。
過些年,等技術提高,我制作塑料布,那個好用。”
李易指指玻璃大棚中的一群群小苗說,要賣給百姓。
他覺得塑料不好弄,玻璃容易。
不過小時候學校的玻璃壞了,通常用塑料布擋一下,沒錢換玻璃。
甚至冬天用報紙糊上,報紙能透一些光。
一群人隔玻璃看,里面有人在侍弄各種苗,還有的拿移苗器取苗,顯然要運往別處。
點播器、移苗器等小工具,報紙上早就寫了。
每到春夏時,怕有人忘了,報紙上還要再給出圖和制作方法。
許多內容在關鍵的時節中重復出現,避免百姓遺忘。
干活的百姓顯然不是莊戶,穿的衣服五花八門,工作的時候有人說說笑笑。
“每日工錢幾許?”甦 站在原來宋 的位置問,宋 躲到後面去了。
“不知道哇!”李易搖頭,又不是他招的工,他操不起這個心。
“想來不會少,少了還能笑?”豆盧貴妃通過觀察判斷。
“走吧。”李隆基不想問,打擾別人做事情。
十來分鐘後,繞開玻璃大棚區,到山上一個高出來的山包位置。
旁邊有拆了的鑽井平台,好多人一起鑽的那種,打鹽井,又用在打水井上。
“壞了?”柳沖湊上前蹲下看,一個個零件他全認識。
“太慢,我等蒸汽機過來,搭個蒸汽機鑽井平台,那個速度快。
解決了動力問題就解放了生產力,未來一些年,蒸汽機會大量應用。
技術和原材料儲備好,再用汽油機、柴油機等內燃機取代蒸汽機。
大規模工業化的金屬冶煉是此類技術應用的基礎。大朝會之後,我招收工匠。”
李易恨不能一步到位,把所有基礎問題全解決。
可惜不行,關鍵因素在保密上。
必須自己控制住,別人學不去才可。
像高爐、轉爐、平爐等技術,不允許傳出去,寧肯發展慢一點,也不給別人追趕的機會。
蒸汽機船在大海上屬于統治級,總能搶佔上風頭。
發射火箭和拋石器扔燃燒物,下風頭的帆船一點辦法沒有。
遇到暴風雨,蒸汽機船能玩命地往岸邊跑,生存幾率大,帆船砍桅桿不?
“對軸承要求高吧?”張說蹲下擺弄零件。
“看轉數需求,不著急的話,現有軸承可支撐,工作一段時間停一停。”
在大唐此類技術方面,沒人比李易更熟悉。
鑽井機實際上的軸承需求比火車、蒸汽機汽車都高。
他那時老國標的標準下,看著很土很簡陋的鑽井機,居然需要用到d級軸承,普通的農機車都用不上。
“如今要多造蒸汽機,河南道需要,井還是少,怕干旱。洛陽倒是相對略好,河流多。”
張說像松鼠似的,總考慮把後勤搞好,鑽完井不用,比用時沒有強。
“你以後不當河南府尹了。”李易提醒張說。
“當什麼我的心都在河南。”張說抬頭。
“這話沒毛病,我心中也有河南府,不止河南府。
不過打井,太深的話壓力井抽不上來水,它以大氣壓為作用抽水。
而將近十米的時候,水壓等于一個大氣壓,壓力相等,你怎麼抽都沒用。
只能采用鹽鹵井的方法下竹筒沉下去,再提上來,跟轆轤井下木桶原理一樣。”
李易說干旱太嚴重壓力井的不足之處,壓力就是用氣壓。
蜀地的鹽鹵井,深度超過百米的,就用一個個竹筒連接上,最下面加鐵棍子。
一串兒順下去,裝上鹽鹵在提起來,這樣就把鹵水給弄到地面上。
不然的話,除非弄出來空壓機,這個可以抽很深的井。
“那……能不能……”張說希望把井打深,不人工挖,用鑽井平台,得多粗才能下去桶?
他說出來四個字,李易竟然听懂了︰“有,動力要求大,材料質量要求好,結構必須合理。
掛上鑽井的大洛陽鏟,連接桿的強度得達到,不然一鑽就斷。
等我研究研究,打一口井可費勁了,保證生活用水,澆灌就算了,從別的地方調糧食。”
這個李易查資料查到過,洛陽鏟不但能盜墓,還能改一改變成機械掛件打大口徑的井。
如果井深三十米,架高架子,硬用粗的洛陽鏟往下砸,砸一次提一次土,也沒問題。
換成河北道,最好是挖,人家地道戰那給挖的,別說區區一口井。
“洛陽鏟?洛陽的鏟子?”張說對名稱好奇,我咋不知道呢?
“你在此地洛陽提出來的,我給出方法,自然就叫洛陽鏟。”
李易急中生智,給出完美答案。
“有道理。”張說認同,對,在洛陽西邊山上說的話,在洛陽想出的辦法,就叫洛陽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