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尺帶珠丹也在吃飯,剛剛學習完,旁邊的納格禮記得最清楚,萬一贊普忘了哪個細節,需要他來提醒。
&esp;“贊普,李家莊子我大概看看,比咱們的紅白宮還好。”
&esp;納格禮發現情況,在莊子里舒服。
&esp;不管是看人,還是看房子、路面,叫人輕松。
&esp;“李家莊子比我們有錢。”尺帶珠丹最實際,他印象中,有錢就好做事情。
&esp;在吐蕃,氆氌、金子、天珠、犛牛、羊、馬、奴隸,就是錢,能夠跟其他人進行交換。
&esp;另外大唐的銅錢在吐蕃可以流通,只是數量稀少。
&esp;有一段時期,就是去打大唐松州之後,所有的橋全拆了,想跟大唐換東西也無路可走。
&esp;好在大唐的商人偷摸過來,道路難行,終歸能夠買賣。
&esp;去年沒來,想是打仗的緣故。
&esp;眼下李家莊子的兌換券比銅錢好用,方便攜帶,不想走太遠的話,在黃河修城堡的地方跟大唐軍買東西。
&esp;“贊普,兌換券是印出來的,如雕刻板子印經文,能不能讓王妃管大唐陛下要一套,我們回去印?不印李家莊子的,印我們的錢,再拿到大唐花。”
&esp;納格禮在努力地為尺帶珠丹出主意,帶什麼東西都不如帶紙輕松。
&esp;“要書,不要印刷的東西。”尺帶珠丹搖搖頭。
&esp;不等納格禮問,他繼續說︰“能要到書,你好好學,學明白後就不會出這樣的主意。”
&esp;尺帶珠丹發現自己的跟班傻了,吐蕃自己印錢?印完錢到大唐買東西?大唐答應嗎?
&esp;“贊普是說我等所印貨幣大唐不認?好辦,到時候我們趕牲畜等東西過來,允許大唐用我們的錢購買。”
&esp;納格禮似乎早有考慮,听上去似乎符合道理。
&esp;印完錢買你的東西,你拿錢買我的東西,我承認那個錢可以買。
&esp;“大唐不允許,你允許有何用?”
&esp;尺帶珠丹吃一口契丹那里送來的好松蘑,感到無奈。
&esp;“咱們都認可大唐的錢,一張紙,寫多少錢,我們就同意是多少,他們憑什麼不答應我們?”
&esp;納格禮覺得紙幣最重要的是防偽,只要別人不能造假,就沒問題。
&esp;“兌換券由李家莊子擔保,你拿著兌換券可以到李家莊子換金子、銀子、黃銅,一錢不會差。
&esp;大唐的百姓認,百姓知道李家莊子不會騙人,是李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換來的。
&esp;你印出的錢,你以何來擔保?別人會信你?”
&esp;尺帶珠丹總跟金城公主在一起,學到一點東西,他從來沒考慮過自己印錢。
&esp;他還琢磨著兌換許多小面值的兌換券,待歸吐蕃後,在吐蕃部族之間流轉。
&esp;大家互相確定價格,避免有時交換不公平。
&esp;如一頭犛牛換幾只羊,只能憑借各自的需求來講價,無法精確到斤兩。
&esp;只要換,就是一頭犛牛換五只羊,或者六只,若覺得六只多了、五只少了,需用其他的東西補償,太過麻煩。
&esp;有了紙幣,說好價錢,雙方不存在添補的情況。
&esp;“唉!”納格禮同樣無奈。
&esp;他不是很清楚貨幣戰的內涵,內心中偏偏有所擔憂,好似使用大唐的兌換券哪里會出問題。
&esp;“吃過飯休息一番,出去轉轉。”
&esp;尺帶珠丹準備溜達,他不累,乘船吃得好、睡得好。
&esp;他從報紙和使臣傳回去的信息,以及來時路上,對京兆府有個大概的了解,卻想轉轉。
&esp;“叫上李易。”納格禮怕出危險。
&esp;“自是如此。”尺帶珠丹應道。
&esp;……
&esp;其他的人都在吃飯,隨嫁的大唐人發現京兆府與自己出去的時候除了城牆外,周圍變化很大。
&esp;帶回來的孩子從一歲到七歲的全有,大唐對于在吐蕃出生的孩子來講顯得十分陌生。
&esp;但在陌生中還有一絲親切,並不畏懼,更多的是好奇。
&esp;他們身在吐蕃,生活的圈子比較保守,大家都說大唐話,他們學吐蕃話,也跟吐蕃的孩子們玩耍。
&esp;回到家中,總能听到父母講大唐的事情。
&esp;等來到大唐,他們看別的時候非常自然。
&esp;再有了好吃的和新衣服,莊子上的孩子一同陪伴,他們很快適應。
&esp;吐蕃隨尺帶珠丹到來的人,比起金城公主的人多了任務,他們觀察、用心記。
&esp;出發前大倫叮囑過的,不管好的還是壞的,記住了,回吐蕃後相互補充著匯報。
&esp;此刻他們記住了,李家莊子的飯菜好吃,在吐蕃許多菜根本沒見過。
&esp;另外李家莊子確實有錢,莊戶們,也就是奴隸,穿的衣服好,一點不粗鄙。
&esp;李家莊子居然還有風車轉動著提水,轉啊轉的,很細的管子里的水便不停地往外冒。
&esp;怎麼做出來的?吐蕃能夠有一堆這樣的井就好了,吐蕃的風很大,風車會不停地轉。
&esp;大倫說讓聯系一下在大唐鴻臚寺的自己人,現在怎麼去聯系?
&esp;周圍全是羽林飛騎,不允許隨便走動。
&esp;跟尺帶珠丹到大唐的人著急,同樣著急的人在外面。
&esp;一群吐蕃使臣跑到灞水橋頭的集市上吃飯,沒去吃面,伯訛留下了心理陰影。
&esp;上次到李家莊子被坑了,一想到那個賣面條的人的樣子,就覺得渾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不難受的。
&esp;“吃吧,重新適應一下。”伊辛巴在吃糌粑,他在大唐呆久了,對糌粑不怎麼喜歡。
&esp;大唐人用筷子吃飯,自己拿手抓,感覺低人一等。
&esp;今天集市上居然有好幾個糌粑的攤子,很突兀,原來根本見不到。
&esp;更神奇的是一群大唐的百姓像模像樣地攥糌粑吃,吃得可香了,你們平時真吃這個嗎?
&esp;“他們是怎麼回事兒?”伯訛看看旁邊的大唐人,納悶不已。
&esp;“做樣子給贊普看,李易的心思多著呢。”伊辛巴猜出來了。
&esp;現在吃糌粑的人隨時能變成護衛,假的,與大唐普通的百姓無關。
&esp;說著他有攥了一個團子,不得不承認,李家莊子做的糌粑都比自己在吐蕃吃的味道好。
&esp;青稞面很細,感覺就是六零粉那種,抄的時候還額外加了蜂蜜。
&esp;自己的吐蕃上哪弄這麼多的蜂蜜?簡直是開玩笑。
&esp;用酥油茶就給團起來,吃著香,吐蕃人頓頓能吃到這種糌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