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李易等人剛溜達回院子外面,高力士便回來了,帶著‘證書’。
&esp;“李東主,咱家給你拿來了。”高力士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
&esp;“多謝高將軍。”李易沒行賄,周圍一圈人呢,行賄當著別人的面給錢?
&esp;高力士無所謂,他想要東西,派個人到李家莊子直接拿。
&esp;一般都是護膚品、香水、吃的,鏡子他都不要,不過暖瓶他要。
&esp;“看,這就從二品的武散官了,知道是啥地位不?”李易拿著證書向永穆公主炫耀。
&esp;“好厲害!是什麼?”永穆公主配合,說完她就撲到李易懷里笑。
&esp;“嚴肅一點,要嚴肅,莊重,朝廷給的官啊。”李易強調儀式感。
&esp;于是很多人都笑起來,嚴肅不了。
&esp;“人要讀書,考科舉,然後出人頭地。
&esp;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esp;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esp;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esp;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esp;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esp;李易改了一個字,人家原文是六經,他給改成了五經。
&esp;六經和五經差不少呢,書就好幾個不一樣的。
&esp;對于李易無所謂,不管是六經還是五經,或者是明朝的八股,他都能答,很輕松。
&esp;“好,好一個勸學詩!”李隆基先贊賞,按照近體詩來說,這狗屁的詩啊。
&esp;但人家是勸學,用最淺顯的話來帶動最澎湃的心。
&esp;李隆基一听內容,便知道是勸學。
&esp;當官很現實,什麼為人民服務,大唐沒有,都是要獲得一些物質上的收獲,同時又要獲得精神上的收獲。
&esp;為什麼那麼多人要當宰相?就是可以記載在史書中。
&esp;求當下,亦謀後世。
&esp;大唐人就信這個,給後代留下一些東西。
&esp;像杜甫,曾經給官,嫌小,然後上書,跟李隆基說他想像先輩一樣。
&esp;所謂的像先輩,其實是要先輩一樣的官職。
&esp;有種傲骨,官小了不干,不去上任。
&esp;就跟李易那時曾經一個歷史時期的文什麼革命的一樣,父親為了給孩子籌集學費,賣舊書本,就往書里放一點沙子,增加重量。
&esp;孩子看到了,他不理解父親的苦心和家庭經濟的壓力,他滿腦子都是‘忠字sp; 然後父親被抓了,挨了很多打,差點就被打死,之後留下後遺癥,挺了幾年就沒了。
&esp;孩子不認為自己錯了,即便他上不了學。
&esp;可以說是怨時代,都是時代的錯。
&esp;可是同有一個時代,有的人就發家了,之後清算的時候也躲過去了。
&esp;說明什麼?說明沒有好好學習孔子啊。
&esp;孔子的君子之道,其實就是生存和升官之道,把孔子那一套學明白了,就沒問題。
&esp;可惜孔子的後代沒學明白,一次次地賣國,終究有一次沒玩好。
&esp;但人家還懂得分支而活的道理,孔家南派活了,孔家北派連著家宅成了旅游之地。
&esp;像三國的諸葛世家、司馬世家等采取的方式。
&esp;看著很有用,但架不住後人去分析啊。
&esp;所以……
&esp;“子儀,家中還有什麼需要的,直接說。”李易對郭子儀說話。
&esp;郭子儀這一族太忠了,每一次去細品其家族在大唐中所付出的代價,都是眼淚。
&esp;這才是真正的中庸。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esp;中庸是中用的意思,庸不是庸俗。
&esp;中庸意為天道,而中庸記國之言,卻用了這等語句,就證明,當時的人就知道,國為重。
&esp;唐宋元明清,孔子之後,以孔子之名,作滔天之惡;以先輩之賢聖,展人性之卑劣。
&esp;李易知道郭子儀家不一樣,他家把能做的都做到了,用生命去詮釋啥叫忠。
&esp;李易承認,自己做不到,所以才佩服別人。
&esp;“沒有了,孩子要學習,李東主能不能讓我家的孩子過來?”郭子儀對自己沒什麼需求。
&esp;他是想讓家族中的孩子到李家莊子,他也是大家族的,家里很多孩子,包括一些其他沒出三服的親戚家里的孩子。
&esp;“年後送來,你派人去接,等我和聞恬回來,我親自教導一下,你家里的孩子先適應適應集體生活的環境。”
&esp;李易答應,凡為後代而謀者,才可證其信。
&esp;像招聘,許多公司其實願意招聘有孩子的人,正統的公司,不是飯店那種。
&esp;飯店要年輕的,男的帥、女的漂亮,用來吸引顧客。
&esp;你要說你結婚了,尤其是女的,人家就不要你。
&esp;除非你是打掃衛生,叫保潔。
&esp;而大的公司,願意找這樣的,有孩子的,尤其是行政機構。
&esp;有了家才安穩,人家懂,無恆產者無恆心啊。
&esp;家庭關系越穩定,這樣的人用著越放心,其在做事的時候,犯險的概率低。
&esp;大公司願意找這樣的,括弧公關部門的除外,括弧完了。
&esp;公關部門中有一個職業是專門安撫客戶情緒的,一般客戶是女士,就派帥哥過去,反之就是美女。
&esp;需要出差,人家跟你的買賣幾百萬,你得去協調。
&esp;那麼怎麼協調?這個……呵呵!
&esp;……
&esp;轉眼間,小年到了,雪停了。
&esp;風也不那麼大,京兆府感覺是一派平和。
&esp;然後大家開始制作粘火勺,就是年糕。
&esp;這東西其實不怎麼好吃,對胃的影響比較大。
&esp;之所以這個時候制作,就是為了過年的時候應酬後吃東西方便。
&esp;從小年開始,就是為過大年做準備。
&esp;到時候吃來吃去的,沒有時間來做飯,就用一些提前準備好的食物來果腹。
&esp;說白了,過年時刻的冷盤居多,熱菜少。
&esp;有大棚蔬菜的情況下,熱菜才豐富。
&esp;大唐以前過年,就是多吃點主食,要是能煮個白菜都是好菜。
&esp;而現在京兆府的百姓不同了,他們有了更高的追求。
&esp;要吃火鍋,小年就吃,到了大年必須包餃子。
&esp;“準備放鞭炮吧,今年都是李家莊子負責,京兆府二十二個縣。”李易知道百姓在等什麼。
&esp;以前小年是準備,沒有燒爆竹。
&esp;現在也不燒,看李家莊子點煙花。
&esp;百姓的想法非常簡單,熱鬧就行,尤其是有人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