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21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羋黍離 本章︰第21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別人要權要官,朕還不輕易賜予,怎麼好好的,卻想著要辭官?”按下心頭疑思,劉䉪盯著劉曖道。

    劉曖還是一副敦厚相,微屈身子,恭敬道︰“啟稟陛下,臣在中書令之位上,實在力不從心,願主動退位讓賢,朝廷另外簡的賢能!”

    “從先帝時起,你便進入政事堂,如今已然兩年多了,怎麼現在才來跟朕說,力不從心!”劉䉪顯然無法接受這個理由,當即駁斥道︰

    “政事堂自有呂端等臣主事,垂拱殿還有朕把關,你只需帶著眼楮與耳朵,看奏章,听廷議,簽發令文,很為難你?”

    感受到劉䉪的不滿,劉曖當即垂下頭,悶聲道︰“陛下與宰相們,議的是軍政大事,論的是國計民生,實非臣之德才所能勝任。若陛下只需一印鑒圖章,又何需用臣弟”

    “你的意思,是嫌朕沒有給你實權?”劉䉪兩眼微睜,道。

    “是臣失言!臣絕無此意,陛下恕罪!”劉曖身體一繃,趕忙解釋了句。

    猛吸一口氣,在劉䉪略有些嚴厲的目光下,沉聲講來︰“陛下,非臣自鄙,實在是臣有自知之明。才能短淺,德行不休,徒以出身居高位,如何能服眾?

    德不配位,于國無益,尸位素餐,更非臣之所願,懇請陛下明鑒!”

    講道理,中書令掌管政令之決策,職權應該很重才是。然而,在帝國中樞權力中,其職權大小並非如法條規定的那般簡單,皇帝的意志在其中佔有決定性作用。

    再結合大漢幾十年的政治現狀,就可知劉曖這個中書令的性質了,三省三分的相權,實則早就被分割到廣政殿的宰堂間,由諸相共享,皇帝則掌握最終的拍板決定權。

    說劉曖完全只擁有個名義倒也不至于,畢竟還有一個投票權,又是親王之尊,影響力是有的,宰臣們總是要給面子的,然而若說有多大的實權,似乎又差了許多。

    但不管如何,比起世祖皇帝時期,只給個名分,只讓人在政事堂佔個坑,劉䉪在安排上還是有所進步的。至于在過去的半年里,大部分帝國決策,從制度與流程來看,名義上都是起于劉曖這個中書令

    當然,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如劉曖自己說的,他個人才干德行有限,威望不足。

    舉個例子,當年晉王劉�同在政事堂時,那是何等權威,大漢稅改都是在其具體執行下展開的,而劉曖,兩年多了,也沒能在朝中培養出多大的勢力,門下心腹也就大小貓三兩只。

    不過,有失必有一得,至少如此情況下,來自皇帝的猜忌就小了好多。畢竟,宰相權力起落,都很難真正威脅到皇權,因為大漢的政治格局對相權本身就具備強大的制衡與約束,相比之下,強勢親王+宰相的組合,對皇權的威脅則要大得多。

    可見,劉曖素以“敦厚”著稱,在政事堂也顯得平庸無為,但劉䉪對他,卻是很滿意的。

    他如今想退,劉䉪又如何能夠答應,那會直接打亂他在中樞的人事布置。這可是政事堂一尊權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

    因此,即便劉曖言辭懇切地表明請求,劉䉪還是斷然拒絕,甚至呵斥道︰“劉曖!你記住了,你這個位置,是先帝規定的,朕都不敢違逆,你敢輕言舍棄?

    政事堂,國家權力中樞,攸關社稷民生之重,不是茶樓酒肆,任你隨意進出的地方!”

    正常情況下,皇帝都把世祖皇帝亮出來壓人了,劉曖應該不敢堅持了才是。

    但出乎意料的,劉曖愁眉苦思幾許,兀自堅持道︰“先帝用人提倡量才錄用,宰相簡拔,也必起于州部。而臣三十七年來,不說州部職事了,連京畿都甚少遠離,才干短缺,見識不足,如何能當重任!”

    “何況!”說到這兒,劉曖突然停頓了下,抬頭瞥了眼劉䉪方繼續道︰“四哥文才武功,遠勝于臣,四哥尚且賦閑,臣又有何顏面,僭居高位?”

    一听此言,劉䉪心頭原本被撩撥起的火氣頓時消散了許多,取而代之的便是疑忌,畢竟牽扯到趙王了。

    如今已是八月初了,洛陽朝堂依舊喧鬧,但屬于諸侯王的聲音卻少了很多,畢竟有封國的諸王大多回封國去了,就連劉文海也帶著隊伍出發,在晉王部屬臣僚們的輔助下去攻略緬甸地區,打他的封國去了,這個時間點,中南半島戰火已起

    當然也有留下的,比如趙王劉𠠬,他也曾面聖提出告辭,但被劉䉪挽留下來了。

    至于齊王劉昀,即便他對故土家園,對母親折太妃,對大漢方方面面都有著深沉的眷戀,依舊在立秋以前,告別母親、皇帝與兄弟,帶著哀傷與不舍,啟程返回北金洲去了。

    齊王劉昀向來是個灑脫的人,但與以往不同,這一次送行之際哭得是死去活來,嚴父已崩,慈母已老,此去萬里,生離很可就就是死別,即便還有返回的機會,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的。

    但劉昀也同樣是個聰明的人,他也有不得不離開的理由,不只是遵從先帝遺志,更因為,朝中甚至是京畿實在再容不下一個親王了。

    劉𠠬、劉昀、劉曖這三兄弟,都是折太妃所生,一母同胞,三親王,老八劉曖更是位列宰堂,官拜中書令,他們仨若是一起逗留京中,實在太過扎眼了。因此,劉昀果斷選擇主動就國。

    劉曖自不必提,封國還沒確定,至于劉𠠬,劉䉪雖然將他留下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是讓兼一個內閣大學士頭餃,以備咨詢顧問。

    有一說一,這當然是委屈劉𠠬了,他可是功勛累累的趙王啊,他需要的也不是那個散發著名譽光芒的頭餃,甚至不是什麼高官重權。劉𠠬缺乏的,是來自新皇的尊重,但這一點,恰恰在劉䉪這里成疑。畢竟,有的尊重,恰恰又需要用實際的權力與利益來體現。

    對于劉𠠬,劉䉪實則一直在觀察、思考與試探,對他的感情也格外復雜,既愛其武略雄才,又忌其功高望重。當然,劉䉪不至于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只是作為一個帝王,本能地會心里泛嘀咕。

    同時,劉䉪又在仔細地揣摩世祖皇帝最後一詔內容中,召劉𠠬回京的用意,這是尤其讓他費解的。在沒有考慮清楚此事前,劉䉪是不會輕易下決定的。

    當然,也不是一點方向都沒有,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琢磨,劉䉪也有一些猜測︰世祖皇帝或許就是想讓趙王劉𠠬回京輔助他。

    在大漢帝國的統治體系中,皇帝無疑是根定海神針,但同時也需要功臣勛貴等棟梁,以及寺卿大臣等榱桷,在此基礎上,還有皇室宗王作為擎天保駕的補充。

    而在劉䉪當政期間,宗室要在朝廷發揮出該承擔的作用,僅靠年邁的徐王顯然不夠,劉曖則能力不足,數來數去,只有世祖皇帝精心培養的皇子們了。

    依其晚年的一些安排,最初或許選擇的是晉王劉�,但天不遂人願,劉�染疾于吐蕃之事,不幸薨于成都,哀傷之余,不得不尋找一個替代人選,而這個人選,皇室之中,只有劉𠠬了。

    皇室之中,擎天保駕之臣,就是世祖皇帝給趙王劉𠠬的定位。另一方面,為免一廂情願,世祖又同時給劉𠠬賜封北庭國,用意便是,倘若劉䉪覺得不需要劉𠠬這樣一個角色,承擔那樣的責任,那就把他遣回封國

    考慮得或許有些復雜,甚至也有些一廂情願,但這是劉䉪長久思考所得的答案,也是他更傾向的一種結果。

    基于這個結論,那麼又輪到劉䉪做抉擇了,而這個決定,似乎也不是那麼好做的。一方面是對劉𠠬本能的忌憚,一方面心里也認同,朝廷、皇室需要有這麼一個角色。

    至少在年初“封國之議”的紛擾中,劉𠠬就協助處理得不錯,最終能夠從容平息風波,劉𠠬功不可沒,這一點,換作任何一個其他人,都達不到劉𠠬出馬的效果。

    可以想見,在將來,在許多讓劉䉪為難的事務上,劉𠠬仍能發揮一些特殊且重要的作用,這又是劉䉪內心希望的。

    或許劉䉪自己都沒發現,從他登基以來,在許多超出他習慣的事務上,都表現出一種遲疑。這或許是還沒有完全適應身份的轉變,思想上仍殘存著大量太子時代的保守與謹慎。

    他的顧慮太多太重了,凡事三思而後行,自然值得提倡,但過猶不及,凡事都遲疑不決,同樣不是什麼好習慣,倘若不能及時警醒,那劉䉪在治國決策上也只會越加掙扎。

    遠的不提,至少當下,至少在趙王劉𠠬之事上,劉䉪還沒個下定決心的判斷。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京中又出現了一些流言,就是針對趙王劉𠠬的,認為朝廷對他不公的有不少,實事求是地講,趙王在京中的名望,的確很高,市井街坊間,一直流傳著他的故事,茶樓酒肆間的說書人嘴中,他更是常客。

    而流言蜚語中,當然免不了把魯王劉曖拿出來與趙王劉𠠬做對比,這兩位,雖是一母同胞,但從方方面面來對比,劉𠠬都是碾壓劉曖的。

    憑什麼,一個無功無德的魯王,能夠在職權上壓趙王一頭?以幼凌長,又豈符合友悌之義理?

    這樣的流言,是很傷人的,幾乎把劉𠠬、劉曖兩兄弟架在火上烤。流言的出處來源尚不可知,但是,出現這樣的輿情,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對當朝不滿的情緒,劉䉪也十分重視。

    因此,當劉曖直接抬出四哥劉𠠬的時候,劉䉪一時間也沉默了,思考幾許,直接問道︰“你是否為那些流言所擾?”

    “眾說紛紜,人言可畏!”劉曖答道,似乎就是這個原因。

    劉䉪則惱火︰“庸人自擾!毫無根據之事,竟能讓你進退失據?你一個堂堂親王宰相,豈能為這些蜚短流長所迫?”

    “臣本庸人!”劉曖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論才論德,四哥都遠勝于臣,于國于民,他都更適合輔政。

    臣自認也非沽名釣譽之徒,然而人心向背,臣亦難逆,莫若急流勇退,懇請陛下成全!”

    言罷,劉曖斂袍起袖,大禮而下,直接叩請。

    此時見其狀,听其言,劉䉪的眉宇都要擰爛了,但平復著情緒,過了好一會兒,方才悠悠問道︰“八弟,你不會也是來替四弟鳴不平的吧?”

    聞言,劉曖臉色微變,立刻道︰“臣只是據實陳情!”

    仔細地審量了劉曖一會兒,劉䉪恢復沉容,看著他,語重心長地說道︰“些許流言,竟讓堂堂親王、中書令亂了方寸,朕若允了,豈不如其意?

    倘若因為那些喧鬧謠言,就更人易相,那朝廷權威何在?那豈不是在告訴那些別有用心之人,散布一些流言,就能影響到朝廷用人,甚至讓朝政改弦更張?

    豈不助漲謠言之風?天下豈不遍地傳聞,處處流言?國家還能安寧嗎?

    因此,無論如何,你之辭請,朕斷無準允之道理!”

    听皇兄這麼說,劉曖似乎有所震動,不禁直起身來,面上一片為難之色。

    見狀,劉䉪又道︰“你若是覺得累了,可回王府,修身養性,朕準你三日假期。”

    聞言,劉曖面露苦相,很是糾結地喚了聲︰“陛下,臣——”

    劉䉪無意听其言,又道︰“至于四弟,朕自有安排,無需你來操心!你且退下吧!”

    劉曖又張了張嘴,但見皇兄那副不容拒絕的模樣,無奈之下,只能行禮告退。

    “等等!”

    還沒走兩步,劉曖便被叫住了,轉過身來,拜道︰“陛下有何吩咐!”

    看著劉曖,劉䉪眼珠子轉悠了兩圈,輕聲道︰“你都有尸位素餐之感了,朕也不能無動于衷,免得你心思不定!

    政事堂諸相公皆有監管、代領部司的情況,楊公在都察院那邊事務繁重,此後你可協管監察諸事,你幫楊公分擔一二吧!”

    聞言,劉曖眼神中浮現出少許波瀾,在過去的半年中,劉䉪確確實實地對楊業以及都察院提供了強力支持,不只政事堂拔高楊業地位,在監察體統內也進行著效能改革,為了強化都察院權威,甚至對皇城、武德二司進行了限制,尤其是正常的司法、監察事件,都不準許二司再像過去那般隨意、粗暴干涉。

    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察院的御史們,日子自然好過了,在朝里朝外都能抬起頭了,話語權也大大加強,作為左都御史的楊業,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可以說,如今的都察院,對于有心進步的官僚來說,可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便是過渡,那也是真鍍金去的。

    劉䉪拿出協管都察院的權柄,自然是誠意十足的,不過,在短暫的猶豫後,劉曖還是選擇拒絕,應道︰“陛下看重愛護之心,臣感激涕零,只是,監察之肅重,還需一鐵面正臣,臣度德量力,行事迂緩,難堪其用!”

    “你今日,一直在朕面前妄自菲薄,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難道,先帝與朕的眼光都有錯,都識人不明?”平靜地審視著劉曖,劉䉪緩緩說出這麼一番話來。

    “臣不敢!”劉曖見狀,連忙表示道︰“臣奉命!”

    不過,劉䉪卻改了口︰“你既然覺得不堪都察院之重,朕也不勉強于你!這樣,秋舉還有幾日就要開考了,你與李師同知貢舉。

    也不需你識人閱卷,只要你把守貢院,落實考制,杜絕舞弊,保證考試公平公正,有序進行,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給朕挑選一批人才出來!

    如此,不算為難你,也未超過你能力範疇吧”

    劉䉪都這般說了,劉曖哪里還敢有異議,立刻應道︰“臣奉詔,必定竭盡全力!”

    時下已是雍熙元年秋八月初,與往年不同的是,洛陽士民除了準備歡度中秋之外,也再一次見證著新一批士人舉子們魚躍龍門,繁花似錦的洛陽城里,也格外熱鬧。

    今年本就是常舉大年,不過因為世祖駕崩、新皇登基等一系列事情耽擱了春闈,劉䉪在年初特地下詔,將科舉推遲到秋季,多給相關職吏以及天下士子半年的準備時間。

    作為登基之後的第一場科舉,又是統治元年,皇帝劉䉪再重視也不為過,以太傅、內閣大學士李𠠬作為主考知貢舉,秋初升任禮部尚書的前吏部侍郎賈黃中為監考。

    如今再把劉曖派去監督,這一屆各科士子算是有福了,只要能脫穎而出,必然有別于其他年屆。這也是一份運道,對天下士子而言,一些政治資歷,有的時候就是看時運,撞上了,就天然具備特殊性,在仕途的關鍵時刻也能起到大作用。

    劉曖算是被劉䉪打發走了,但與此同時,劉䉪的心情也被搞壞了。他本身就因劍南、東川的旱災心氣不順,劉曖又搞這一出,作什麼妖!

    心情難以收拾好,看奏章也無興致,劉䉪干脆起身,出去散步,同時命人傳召皇城使王約。

    八月秋高,風清氣爽,秋老虎過去之後,氣候也更加宜人,藍天白雲之下,劉䉪漫步于宮道之間,心情總算好轉幾分,凝沉的面容上也多了幾分釋然與愜意,直到王約到了。

    “京中關于趙王之流言,可否查清楚來源?”陰著一張臉,劉䉪問道。

    王約顯得有些遲疑,這流言可最是難查的,京城又本是流言蜚語的溫床,過去也有太多影響重大的流言、童言,最後的調查也是無疾而終,難明出處。

    注意到皇帝那不快的表情,王約終究沒敢正面回答,而是表示道︰“小的當再派人手,加緊調查,定然揪出背後的宵小鬼祟!

    另外,是否可以采取措施,禁止此類議論?”

    “不必!”劉䉪直接否決。

    一點小事,若搞得滿城風雨,反倒不美,流言中雖有影射之意,但還不值得大張旗鼓,那樣只會顯得他這個皇帝心虛,不能容人。

    琢磨了下,劉䉪又問︰“魯王府中有你們的眼線吧!”

    王約聞言,臉色微變,魯王可正當紅受寵,不禁局促道︰“稟官家,司衙只是依常例安排,絕無冒犯魯王之意,官家明鑒!”

    听其言,劉䉪擺了擺手,沉默了一會兒,好像有些難以啟齒一般,但終究開口了︰“魯王府上,也多盯著些!”

    王約訝然,忍不住抬眼看了看皇帝,但見他臉上那副漠然之態,並不敢多問,當即應道︰“是!”

    可以說,至少在這一刻,劉䉪心中的疑忌不只是針對趙王了,對魯王劉曖也起了疑,今日的請辭,多少給他一種不適感,劉曖似乎有做戲的嫌疑。

    劉䉪也不禁懷疑,劉曖此請,到底是真心請辭,想讓位于劉𠠬,還是感受到了劉𠠬對他地位的“威脅”,方才以退為進。

    甚至于,通過這樣的手段與操作,引起自己的猜忌,從而把劉𠠬排擠出京城。

    如果是後者,那麼魯王劉曖那敦厚的外表下,究竟隱藏著怎樣一顆機心,便是劉䉪思之,也有些不寒而栗。

    人心總是難測,魯王請辭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般傳遍洛陽上層,自然也進入到趙王劉𠠬的耳朵里。

    難說劉𠠬聞之是什麼感想,但沒有多久,當輿論還在進一步發酵之時,趙王劉𠠬又主動上表,目的有二︰一請罪,二請辭。

    前者向皇帝劉䉪表明心跡,他與京中流言無關,絕無裹挾民意輿情逼迫給自己加官授權的意圖;後者,則用實際行動表示,願意離京就國,不讓皇帝為難。

    或許是趙王這種光明的舉動、坦蕩的態度,打動了劉䉪,最終還是下詔挽留,不讓其回北庭。

    而既然把人留下來,就必需給一個說法,在秋舉開考前兩日,皇帝劉䉪下詔,給劉𠠬加俸祿、加封地(把高昌道西北部與北庭接壤的兩三座小城鎮封給他),同時以華章溢彩之辭褒獎他,最為關鍵的,讓他以內閣大學士參知政事。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世祖》,方便以後閱讀漢世祖第21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世祖第21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並對漢世祖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