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農民

第669章 繳納夏糧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藍萍雲鶴 本章︰第669章 繳納夏糧

    在工牧業不發達的地區,農業是家國穩定的重要基礎。

    沒有糧吃,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

    然而,古人真的吃不上飯嗎?

    別的地方,潘小安不知道。但在潘小安的轄區,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

    分到土地的人,又從官府這里借到了種子。

    農忙時,他們把種子種下。農閑時,便開始開鑿溝渠,修補道路。

    這些出來做工的人,雖然沒有工資,但他們做的活,可以抵扣稅費。

    他們也可以賺些吃的。省下的糧食,讓家人吃的更飽一些。

    地里的麥子收獲不多,但也有二三百斤。

    一口人三畝地,便能收獲千斤糧。

    一個人一天可以吃多少糧食呢?

    老弱婦孺,一天也就一斤糧。一年也不過四百斤糧。

    只要是風調雨順,只要是少貢獻一點,他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宋時工商業發達。百姓相對富足一些,所以這個時期的人口,比之以往任何朝代的人都多。

    吃不上飯,還生孩子的人家,畢竟還是少數。

    多數理智的,有思想的人,總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生養孩子。

    這些人才是穩定社會的基石。

    金州幾府的人口,在這個時期快速增長。

    這源于百姓的糧食產量增多,而賦稅減少。

    這源于百姓的活計增多,且工錢增加。

    這源于相親角的建立,年輕人談戀愛的熱度增加。

    這源于兩情相悅之後,官府會給他們發放結婚銀子,負擔減少。

    這源于孩子出生之後,獎勵增多,生活費卻減少。

    只要在金州府出生的孩子,在適齡階段,做學問,還是做工人都可以免費學習。

    潘小安在金州府推行了三年的,“不得歧視,相互尊重各行業”的條例,已經初見成效。

    很多人家,不再執著于讀書考狀元,而是在孩子有了一定力氣之後,就送去工業學堂,學習技術。

    也是在這樣的氛圍里,金州府在未來的百年里,工藝人才,手工匠人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有了這些工業素質強勁的人才,金州府的工藝品,機械制品才有了更加蓬勃發展。

    而現在,又到了麥收繳稅時節。

    很多農忙完的村民,聚集在村中的打麥場里,等著今年的繳納政策。

    金州府北郊甦村。

    里正甦同剛從縣里回來,就被村民圍了上來。

    “里正,上面的政策是怎麼說的?”

    甦同面帶微笑,他把告示張貼在公示牆上。

    “里正,你快給我們念念,我們又不識字。”

    “甦老七,讓你去夜校班學識字,誰讓你不去的?”

    里正笑他。

    “那還不是孩他娘嗎?她說自己在家里怕黑。”甦老七彪呼呼的。

    眾人哄堂大笑,甦老七的婆娘便羞紅了臉。

    “今年府里有政策下來。府里說農民為金州府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夏糧的繳納,每畝地只要一斗。而夏糧收購價格,府里給出的價格是二千錢一石。

    家庭赤貧的,地里遭災的,咱們村里會酌情給予減免。

    當然,這里面可不包括懶漢。”

    甦二楞梗著脖子,“里正,你別看我。今年我家地里豐收。這一斗糧,我繳納的起。”

    “知道你繳納的起。那不是虧了你的婆娘。你這人懶得皮都疼,地里的活,你是一點也不干。”

    村民都笑起來。

    甦二楞是甦村有名的懶漢。可架不住娶了個好婆娘。

    小娘們長的標致,還能干。

    村里人都說,跟了這個懶二楞,白瞎了這個女人。

    村民當然也笑,這一斗糧確實對他們造不成負擔。

    一斗糧也不過十二三斤。比起這一畝地二三百多斤的收獲,也不過是二十稅一。

    這樣看起來,繳納的稅,也還不少。可其他的費用不多,除了勞役。

    金州府到處都在建設。

    不出外做工的,就在村里鋪路,修渠。村民拿著村里開的憑證,便可以抵消糧稅。

    這也是村民開心的原因。

    “里正,府里要這麼少的糧稅,能夠吃嗎?”

    老秀才甦文擔憂的問。

    “老秀才,你倒是有家國情懷。等忙過這一段時間,我寫封推薦信,讓你去縣里做事。”

    里正甦同是個熱心腸的人。他在村里很受百姓尊敬。

    “府里說過這件事。上面的意思就是,只要百姓豐衣足食,他們苦一點也無所謂。”

    村民便是一陣感嘆。他們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也很好。

    尤其這幾年,金州府一年一個變化。隱隱有盛世來臨的模樣。

    “真好啊,府里的政策,真不錯啊。”

    百姓們四散回家。他們回家篩選出顆粒飽滿的糧食,去繳納糧稅。

    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從來都是如此可愛。

    別人對他們好一分,他們就會拿三分出來回報。

    潘小安對這些人了解,所以,他不打算把糧食集中太多。

    有著官田為武裝力量做根基,他們的糧食足夠享用。

    再說,戰士出去戰斗,多數還是要征服地來供養。

    不然,這戰爭打的還有什麼勁?

    就好比在新羅國。

    賠償的白米,足夠潘小安的大軍食用。當然,有人吃的飽,就有人吃的少。

    新羅國的百姓,就會有人餓肚子。

    為了不餓肚子,很多百姓便自發來到雞林州。在這里的干活賺錢,足夠他們養家糊口。

    潘小安到了該離開的時間。

    王大福被留在新羅國。

    “大福,雞林州與不武江就交給你。長平府如果管不過來,就由他們去吧。

    你只要管好漢山府這些轄地就好。”

    “小安叔,請你放心。屬于咱們的土地,一塊也不會丟失。”

    潘小安搖搖頭,“比起這些土地,你的安全,金州府兵的安全最重要。

    要是哪天,這里的百姓不再需要咱們。你就帶著他們返回金州府。”

    王大福感動。

    “小安叔與別人確實不一樣。他對土地與金錢並沒有執念。

    反倒是,對他們這些老人,始終感情如一。”

    “知道了,小安叔。這個地方,我一定會為你守好。”

    潘小安知道王大福忠心耿耿,就把他留在新羅國。

    而潘小安則帶著部眾,來到東扶海峽。

    喜歡大宋小農民請大家收藏︰()大宋小農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宋小農民》,方便以後閱讀大宋小農民第669章 繳納夏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宋小農民第669章 繳納夏糧並對大宋小農民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