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侯且看看這份文書!”
    興樂宮內。
    自從那日大朝會之後,整個咸陽上下為之沸騰一片,盡皆談論朝會三事。
    一下子出現那般多的高爵,再加上軍中被賜封的也是數以萬計。
    還有諸方對于近月之後的真正大朝會期待,那時……秦王也會正式的登位諸夏天子位。
    成為等同于三代天子的尊貴之人!
    何為朝?
    乃是相對于四方蠻夷荒野!
    夏朝!
    大夏天子統御諸夏。
    商朝!
    大商天子統御諸夏。
    周朝!
    大周天子統御一切。
    秦朝!
    老秦人與有榮焉!
    就看近月之後,那場真正大朝會會是一個什麼模樣,不知道大王登位天子又是一番什麼模樣。
    未幾,咸陽上下沸騰之勢,略有稍緩。
    秦王政上首翻閱一道道文書,時而手持毫筆,批閱著什麼,時而令侍者將一份份文書拿下去,落于王弟的桌案上。
    “嗯?”
    “不知關聯何事?”
    周清將那封文書拿在手中,口中輕語。
    連日來……,自己除卻上午在中央學宮負責編定制式文字以外,便是前來咸陽宮,商討下一次大朝會之事。
    盡管許多事情已經定下。
    尤其……連日來,一份份文書從咸陽各方傳來,除卻開首的歌頌贊揚之語外,內蘊便是一份份建言。
    希望王兄采納的建言。
    “看看再說!”
    秦王政放下手中毫筆,常服著身,從案後起身。
    “這是……,關中之地各大府庫田糧的支出之數?”
    “還真是多。”
    “似乎整個關中之地都不夠分的。”
    手中的文書是國府統轄關中各大郡縣上報信息匯聚,內容不算復雜,周清很快就閱覽完畢。
    上面的內容很是有趣。
    是從國府頒下一道道賜封公告之後引起的。
    按照秦律,秦國二十等爵位,每一級爵位都是有相當好的待遇的。
    就算是第一級的公士,都有俸祿五十石,田地一頃半,還可以擁有一處半的宅子,何為一處半的宅子?
    就是可以比普通人的宅子大一些,多一些房間。
    第二級便是上造,擁有俸祿一百石,田地兩頃,宅子兩處。
    第三.級便是簪裊,俸祿一百五十石,田地三頃,宅子三處。
    ……
    第十級左庶長更是擁有俸祿五百石,田地七十四頃,宅子七十四處。
    第十一級右庶長,則是俸祿五百五十石,田地七十六輕,宅子七十六處。
    ……
    ……
    第十八級大庶長,俸祿九百石,田地九十頃,宅子九十處!
    第十九級關內侯,俸祿九百五十石,田地九十五輕,宅子九十五處。
    第二十級徹侯,俸祿一千石,這一等爵位可以擁有真正的賜封土地,自己被賜封為徹侯,封地便是落在天水。
    如今為郡侯,雖沒有細細明言這一等的爵位,可是……食邑巴郡之地,很是清楚了。
    那只是秦律定下的封賞標準,而根據百多年來,高爵難以出現的慣例,往往被一代代秦王賜封的高爵,賞賜超過秦律不止。
    秦國東出平定諸國。
    藍田大營全體將士超過四十萬!
    再加上東出過程中收攏的降兵降將,數量會更多。
    關鍵平定諸國的過程中,並沒有損傷太多,加起來也就超過十萬余,這等代價相對于平定諸國,實在是不值一提。
    兵士少有損傷是好事。
    如今卻成了一件難題。
    參與東出滅國,將士盡皆有封賞,十八級高爵以上的人不多,以下的人卻是不少,他們身上盡皆有封賞。
    由國府統轄頒布公告,得到賜封的足足有數十萬人。
    而且其中大量的爵位匯聚在十級上下,在民爵、官爵上下擺動,那等爵位,平均一人要有將近十頃的土地。
    還有額外的宅子。
    再加上王兄的恩寵。
    就算把整個關中的地分完,也不夠啊。
    何況,自昭襄先王以來,已經有一代代老秦人被賜封在關中,關中如今存留的土地並不多。
    可是又不得不賜封!
    那就形成了麻煩。
    “春秋以來數百年,諸夏之人並無太大增長,反而歷經一場場大戰,實則有些削減。”
    “數百萬頃之地,相對于廣袤諸夏,並不大。”
    “就是老秦人不願意離開關中,不願意出函谷關罷了。”
    想要將這個問題解決,實則很簡單,就是將一位位老秦人得賜的田地落在函谷關外,落在山東諸地。
    整個諸夏,南北西東近萬里,區區數百萬頃,乃至于千萬頃土地都不算什麼。
    問題的根源沒有解決。
    從案後起身,看向自上首走下來的王兄。
    “關中才是老秦的根基之地啊。”
    秦王政亦是感嘆。
    如今秦國統御諸夏,可就算是自己,都覺得關中才是最為踏實的地方,因為對于山東諸地,自己除了韓國、趙國以外,都沒有踏足過。
    對于那些地方很陌生。
    連自己都這般感覺,何況老秦人。
    然而,關中、隴西已經沒有太多的土地賜予老秦人,那也不是自己想要的,老秦人才是自己真正的根基。
    “蒙毅,你覺得如何?”
    “該怎麼處理?”
    興樂宮廳殿內,並無外人,國府王綰正在謀劃一樁樁大朝會的章程,廷尉府也是一樣。
    周清手持文書,看向臨近亦是起身的長史蒙毅。
    “大王!”
    “郡侯!”
    “此事實則非現在出現,從秦國滅趙之後,就有些出現了,一戰而落,因軍功得封者甚多。”
    “關中僅存的一些土地也封賞于他們了。”
    “如今只是更加明顯罷了。”
    “欲要解決,如郡侯所言,關外、山東都有大量的無主土地,蒙毅以為,是否可以以關外、山東之地數倍增之,以利誘之。”
    “令老秦人自願前往關外。”
    方正孔武的神容上,蒙毅先後一禮,順而將自己所想道出。
    在大王面前,若有思緒,當有落下,否則……並不為大王所喜,待在大王身邊多年,這些還是知道的。
    “這是最好的解決之法。”
    “也是最難的解決之法。”
    秦王政雙手背負身後,看向蒙毅,此法自己當然知曉,甚至于早先就有施行,讓老秦人盡量選擇關外之地。
    可是……效果上不為明顯。
    甚至于中間還出了不少亂子,老秦人立下軍功,得了爵位,身份尊貴,當地的官府也不好處理。
    許多事情都是咸陽令親自處理的。
    老秦人吶!
    “難易本就是相輔相成的。”
    “你既有此法,可就進一步解決之道?”
    周清輕笑一聲。
    再次看向蒙毅。
    “解決之道。”
    “蒙毅以為,可有八個字!”
    蒙毅再次一禮,看向武真郡侯,看向大王。
    “哦?”
    “說說。”
    秦王政一喜。
    蒙毅果然有解決知道?
    八個字。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
    蒙毅深深一禮,八個字深沉的從口中流出,很是堅決,很是有力,百多年前,老秦人被魏國險些滅國的時候。
    便是這八個字作為支撐!
    才令老秦人走到這一步。
    現在……秦國一統天下了,路已經走完了嗎?
    還沒有。
    秦國仍舊有相當多的磨難。
    這個時候,便是需要老秦人再次助力。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
    “這件事欲要解決,終究還是要落在大王身上。”
    “昔年,商君變法秦國,《強秦九論》任何一策落下,都有相當大的阻力,可是老秦人都接受了。”
    “現在……只是拿更多的土地讓他們前往關外、山東之地,當不會很難。”
    “終究秦國現在有一天下之力,並無一天下之心,老秦人還只是關中的老秦人,並非諸夏秦國的老秦人。”
    “欲要山東諸國之人化入秦國,化入諸夏,秦國自身須有相當大的改變。”
    周清看向蒙毅,贊賞道。
    這一策想出來並不難。
    實施起來……非普通人可以做到,怕是非有王兄親自出力不可,不然任何人在驕傲的老秦人面前都不好使。
    “一天下之心!”
    “難吶。”
    在听到蒙毅所言八個字之後,秦王政便是想到了那一點。
    一天下之心?
    何其艱難!
    三代以來的一位位天子,雖為天子,可是真正之力也就在一隅之地,諸侯國並列,他們是大周的臣民,更是諸侯國的臣民。
    如今,諸國盡滅,只剩下秦國。
    只剩下秦人!
    以往的秦人是秦國之人。
    以後的秦人當是秦朝之人!
    令諸夏萬民心中只有秦國,令他們自覺己身為秦人,那是自己的目標,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沒有做到那一點,秦國的統治就不算完美。
    秦國對于諸夏的統御就不算有力。
    就代表的還有隱患。
    “而且,數十萬將士之功的封賞,眼前只是小麻煩。”
    “秦國百萬民力耕種田畝,一統天下,亦是有功,爵位落下,俸祿落下。”
    “那份文書上,關中各地縣域的府庫都快空了,好在今歲關中大收,影響不大。”
    “可是……來年、後年呢?”
    “超過百萬之民有爵位,那也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
    國府的那份文書上,老秦人因為賜封土地的事情紛亂,只是其中一件事,還有府庫糧草、錢財被大量支走的事情。
    近年來,秦國一直豐收,興建了許多糧倉。
    足堪大用。
    然而,根據秦律,那些擁有爵位的人,只要還活著,每一年都有所得的,對于秦國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過百萬之人,擁有爵位?
    怕是當初的商君都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天。
    在某種意義上,當所有人都擁有爵位的時候,也意味著爵位的價值大打折扣,反而因為爵位,會給秦國帶來相當的負擔。
    “百萬之民,擁有爵位!”
    蒙毅亦是驚愕低語,這個數字……並不夸張,因為數十萬將士,加上秦國有功之民。
    絕對有這個數。
    盡管他們中,很多都是民爵,然而,民爵亦是相當不俗了。
    商君變法之初,整個秦國上下,擁有爵位的屈指可數,鄉里之間,也就寥寥數人罷了。
    如今過百萬之人有爵位。
    幾乎意味著整個秦國有二三層以上的人擁有爵位。
    實在是恐怖!
    可卻是事實。
    聞武真侯之語所言,每年要發下去的俸祿都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對于秦國接下來的一樁樁謀劃,不算有利。
    更有一點,爵位加身,許多人是可以免除徭役的,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從昭襄先王到寡人如今,秦國目下應該有過百萬的爵位之人。”
    “即如此,他們就更應該離開關中,前往關外、山東諸地了。”
    “得了爵位的榮耀,就要獻出自己的力量。”
    “寡人已有解決之法,會布告關中老秦人。”
    秦王政神情亦是不自覺的凝重甚多。
    武真侯之語,並非夸大,僅僅自己這一次的賜封都涉及數十萬將士,再加上以前的將士、耕作之民。
    爵位的確太多太多了。
    對于府庫也形成相當大的沖擊。
    全部待在關中,更是隱患,即如此,那就前往關外、山東吧。
    他們……會去的。
    “百萬之民,擁有爵位。”
    “爵位之尊榮……有損也。”
    秦王政隨即又嘆道。
    商君變法,立下二十等爵位,本是尊崇的,所以可以激勵老秦人,現在一下子出現這般多的爵位。
    爵位多,自當有損。
    “這是不可避免的。”
    “商君立下二十等爵位,乃是為激勵老秦將士勇武殺敵,立下軍功,得封顯耀。”
    “而今戰國亂世終結于秦,再想要有一場場大戰,很是艱難了,欲要由軍功得封高爵,也是很難了。”
    “而……政功卻不一樣。”
    周清頷首道。
    二十等爵位……形成現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它是因大爭之世而存在的,二十等爵位下,老秦人殺敵勇武,所以有了虎狼之秦,雄霸雄主。
    接下來,軍功不顯,高爵不出。
    政功卻可以運籌帷幄,得封高爵,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形成文武並列之勢,也是歲月長河數千年的演變。
    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沒有消失。
    “郡侯之意?”
    秦王政眉目一挑。
    二十等爵位不能亂,它要是亂了,整個老秦人都要亂了,那是他們應得的爵位,任何人都拿不走。
    卻……王弟所言,也有道理。
    二十等爵位……似乎需要變化了,那麼……該如何變化?
    一時還沒有頭緒。
    “也許許多事情,還是要變一變為好。”
    許多事情,沒有發展到那一步,提前變化,反而不妥。
    周清只是一語,並未多言。
    “郡侯之言,每每令寡人受益良多。”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商君之法精妙,如郡侯所言,許多法都是為百多年前的大爭之世準備的,如今秦國一統天下。”
    “一些東西的確要變。”
    秦王政亦是沒有多問。
    也許王弟的確還有更好的策略出現,可是眼前秦國二十等爵位並沒有問題,自己覺得它也很好。
    並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
    “卻如此。”
    周清再次頷首。
    “蒙毅,替寡人擬定文書傳令國府。”
    “老秦人爵位俸祿、賞賜土地之事,寡人會親自處理的。”
    秦王政看向蒙毅,令下。
    “喏!”
    蒙毅一禮,這等事情輕車熟路,並不難。
    “除了這份文書之外,還有中央學宮傳來的一份份博士之書。”
    “相邦也將其遞過來了。”
    “郡縣、分封!”
    “他們想的挺多。”
    秦王政身軀微側,指了指上首的條案,連日來的許多文書都令自己頭疼,紛紛建言……並無過錯。
    可是……建言太過,就不好了。
    “相邦也有此意?”
    文書是相邦遞過來的,很明顯……有些事情王綰也是知道的,周清微微一笑,對于王綰,還是了解的。
    他應該有這個心思。
    “王綰!”
    “寡人很看重他,他雖然出身于文信候府邸,寡人呢並不介意。”
    “寡人當年罷黜文信候,也非是文信候禍亂後宮、把持朝政之事,而是文信候之言,寡人不喜。”
    “《呂氏春秋》!”
    “寡人不喜。”
    “文信候欲要以《呂氏春秋》治理秦國,同山東諸國縱橫交錯,王霸並用,達到一統諸夏的目的。”
    “寡人現在做的更好,做的更快。”
    丹鳳之眸深處閃爍過往之事,一晃之間,距離自己登位秦王都過去二十多年,距離自己親自掌權都過去十多年。
    許多事情,看得更為透側。
    文信候呂不韋是有功的。
    對于大秦,是有功勞的。
    在先王薨逝的那些年,沒有文信候撐持秦國,秦國不知道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無論是蒙驁、王翦、蒙武,他們都是文信候提點提拔的。
    王綰、馮去疾、李斯、鄭國……也是文信候提點提拔的。
    這一方面,文信候是有功于大秦的。
    自己並不否認。
    可是在對于如何處理山東諸國的事情上,自己同文信候之間有了沖突,自己素喜商君之法。
    文信候則喜歡百家之學,文信學宮便是仿造稷下學宮,隨即編撰《呂氏春秋》,以百家中的道家為主,兼具陰陽、儒墨、名法、農兵諸夏之學。
    欲要以《呂氏春秋》之言一統天下。
    文信候是否可以帶領秦國一統天下,秦王政實則也沒有太大的懷疑,他有那個能力,大周便是文信候親手滅掉的。
    可是……自己更希望以法治秦,舉國一體,在諸夏鑄就一個法治的國度,真真正正法治的國度。
    王綰為相邦,自己一直很放心。
    他做的也很好,卻是……近年來有些過于執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