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寒門輔臣

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經濟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寒梅驚雪 本章︰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經濟

    郭杰幽幽醒來,摸了摸鼻梁,頓時發出一聲慘叫。

    不堪回首的記憶涌了回來。

    菊花宴,衙役,動手,鼻梁骨挨了一拳,蹲下的時候一只腳印在臉上,然後就到了這里。

    郭杰感覺臉腫痛得厲害,嘴唇似乎也破了,坐起來看著熟悉的監牢,憤恨地喊道︰“來人,放我出去!”

    一道黑影踩著重重的腳步走了過來,陰影映在監牢之外,冰冷的聲音傳出︰“獄房重地,不得喧嘩!”

    “是你!”

    郭杰听出了聲音,正是打自己的那個衙役︰“官差無故擅闖民宅,毆打百姓,也是重罪,我要告你!”

    姚鎮打開牢門,走了進去,砰砰兩拳,轉身關了牢門,拿出手帕擦了擦拳頭上的血,仰頭看了看黃昏,感嘆道︰“這下該清淨了吧?”

    郭杰躺在地上,身體微微抽搐……

    顧正臣等人剛回到縣衙,就看到了送文書的驛使,趙謙管承發房,連忙上前接收文書,驛使在收了幾枚銅錢之後,交割文書,領了簽收單據便回去了。

    趙謙拿著文書袋,捏了捏,眉頭一皺,遞給顧正臣︰“縣尊,這里的文書,似乎有兩份。”

    朝廷傳遞文書,往往只會送一本,趙謙這點常識還是知曉的。

    顧正臣接過,看了一眼張培,笑了笑便打算走,不料被一聲“阿彌陀佛”給喊住。

    天界寺的長老如與崇明寺的主持智在都來了。

    顧正臣將文書袋交給張培,走向如與智在,見兩人紅光滿面,笑道︰“今日沒有晚霞,兩位面色如此紅潤,想來是有好事臨門。”

    如掐動佛珠,笑意幾乎淹沒了眼楮︰“顧縣尊對佛門有恩情,他日若有所請,佛門定會報答。”

    顧正臣抬了抬眉頭︰“看來你們收獲頗豐,報答什麼的就不需要了。你們送到宮里兩千貫錢,剩下三千貫送到縣衙,也算是因果兩清。”

    如看向智在,智在招了招手,幾個僧人抬著兩個箱子走了過來,往地上一放。

    “先前縣尊自崇明寺提走了一百貫,權當佛門附送,這里是一千貫錢,也算是兩清了。”

    如慈眉善目。

    顧正臣眯著眼看著如,頭微微偏左︰“如長老是何意,佛門里的三千,是一千的意思嗎?”

    如微微搖頭,盤珠念道︰“阿彌陀佛,縣尊,非我佛門不守信,而是天界寺送來消息,先期送入宮里兩千貫錢,隨後東宮派人又拿走了兩千貫,能支給顧縣尊的,只有這一千貫了。”

    “啥?!”

    顧正臣郁悶至極,轉身走向張培,撕開文書,打開朱標的那一份文書,看過之後,仰頭望天,內心問候著朱五四、朱初一。

    看看你們生的啥孫子啥兒子啥重孫子,咋就這麼狠心,坑來五千貫,空手套走四千貫,這還有沒有大明律了!

    太苦了,這事找誰說都沒用,找到朱重八,估計要打死自己,找朱大郎,他說話還不算數……

    “縣尊,發生了什麼事?”

    駱韶、陶貞、趙謙等看著面目猙獰,爪拳不斷變化的顧正臣,關切地問。

    顧正臣看了看眾人,收起文書,咬牙喊道︰“愣著干嘛,搬東西去,還要本官吩咐嗎?老和尚,回你的天界寺去,沒事別來煩我!”

    如不以為忤,一臉佛笑,掐著佛珠轉身而去。

    駱韶、趙謙等人紛紛上前幫忙,將箱子搬到二堂,顧正臣看著兩個大箱子,更郁悶了,指向駱韶說︰“點數清楚,另開賬冊,少一文對不上賬,日後戶房所有人就不需要再領養廉銀了。”

    “縣尊,這是?”

    駱韶等人驚愕不已,打開一看,清一色全是銅錢,一串串都已串好,有長有短,整整齊齊堆疊著。

    顧正臣肉疼不見的兩千貫錢,揮了揮手︰“抬走入賬,日後每個月養廉銀就從這里出。還有,辦完之後回去跟家人聚聚,明日之後,不休沐,無事不得離開縣衙。”

    “領命。”

    駱韶帶戶房人仔細點數,確定足額一千貫之後,便送至縣庫封存,並記錄在賬冊之中。

    夜色來臨。

    駱韶、趙謙出了縣衙,同行在街道之上。

    趙謙看了一眼沉思的駱韶,開口問︰“你在想縣尊是使了什麼手段,讓佛門心甘情願奉送上一千貫錢?”

    駱韶皺了皺眉,拉了拉衣袖︰“趙兄,你也見到了。佛門送出一千貫錢,縣尊似乎很是不滿。”

    趙謙迎著清涼的風,笑道︰“定是佛門給少了,要不然縣尊也不會惱怒。”

    駱韶抬頭望向夜空,思索了下,疑惑地說︰“縣尊吃了虧,卻只是惱怒,沒有追討。這才是令人奇怪的,說明……”

    “說明縣尊看的那一封文書,解釋了緣故,而縣尊不得不接受。”

    趙謙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駱韶握了握拳頭︰“你是承發房的人,簽收文書時,應該看清楚是哪里發來的文書吧。”

    趙謙深吸了一口氣︰“金陵,戶部。”

    “戶部?”

    駱韶驚訝不已。

    趙謙看向駱韶,吞咽了下口水︰“如此說來,縣尊背後站著戶部中人?”

    駱韶想了想,只有這麼一種可能。

    趙謙還是有些不解︰“可戶部發文書,為何要發兩份?”

    駱韶想不明白,只好說︰“至少證明——咱們的知縣不簡單啊。到路口了,各自回家吧,明日一早,好好當咱的吏員。”

    趙謙拱手,與駱韶在路口分別。

    縣衙二堂。

    顧正臣看著朱大郎的文書,心有余悸。

    試點養廉銀,老朱是打心里不同意,他只顧著盤算大的賬目,粗略統算,天下府州縣全部施行養廉銀,將會吃掉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乍一看,這個算法沒問題,各地府縣那麼多官吏,照顧周到,確實需要耗費巨大財政。

    但問題是,經濟賬不是會計賬,只看簡單的數字增減。

    誠然,大規模的養廉銀必然會吃掉巨大財政,但因此帶來的隱形收益被忽視了,朱元璋也沒看到潛在的貪墨蠶食,沒有看到盤削過重之下的百姓只能是日子越來越苦,隨之而來的土地兼並,佃農增多問題,沒有看到廣大百姓對天災抵抗力的下降,隨之帶來的賑災成本,沒有看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死氣沉沉,就連消費,都謹小慎微。

    老朱出身農民,從小沒接受過九年教育,過早踏入“社會”,走的還是黑社會,反朝廷,打打殺殺,搶地盤,做大做強的路,雖然跟著一群文臣、謀士學過不少字,會讀書,可他不懂經濟。

    老朱的財政觀,大致類似于割韭菜,一年割兩茬,數額對上了就成。

    三千萬石,不少了。

    日後也不要增加了,就這麼多,夠用了,多了擾民。當然,日後也不能減少,給我征收上來,年年按照這個數額弄差不多就行。

    一個連財政都想要固化的皇帝,你指望他懂經濟?

    顧正臣暗暗嘆息,老朱是個固執的人,想要說服他並不容易,這一次默許句容縣衙施行養廉銀,估計還是看在馬皇後、朱標說情,看在那四千貫錢的面子上。

    但這種默許,有時間期限。

    不準自己動用縣銀,不準自己找士紳、百姓要。說白了,自己想試點搞養廉銀,就必須想方設法賺錢,用賺來的錢去補養廉銀的窟窿。

    佛門送來的一千貫錢,大概能支撐縣衙養廉銀發三個月左右。換言之,三個月後,這一千貫花完了,自己沒賺到錢,養廉銀的事就到此結束,莫要再提。

    顧正臣揉了揉眉心,很想問問老朱︰

    沒有明面上的這筆養廉銀,會有多少暗地里的“養家銀”?

    只是這話不能說,老朱听到了,說不得今年就會出現洪武第一大案,名字大概叫個什麼“胥吏貪腐案”、“奸貪小人案”之類的……

    雖然過程有些驚心動魄,好在朱大郎把事情辦成了,不怕有人打著養廉銀的幌子折騰自己了。

    戶部的文書,更令人頭疼。

    句容縣今年的秋稅,一律折色棉布。

    所謂折色,指的是原定征收的稅糧,改征其他實物或貨幣。

    也就是說,米麥為本色,只要繳納的不是糧食而是其他東西,如金銀、錢鈔、絲絹、藥材等等,都叫折色。

    局部的折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山里沒地沒田,但有藥材,可以拿藥材折色稅糧。

    但範圍性的折色,是很折騰人的。

    比如這一次,戶部要求句容縣秋稅折色棉布,這就意味著,不管你家收了多少米,縣衙一律不收,只收棉布。

    啥,你家沒種棉花。

    那還愣著干啥,去城里買棉花啊。

    城里棉花也不多,那啥,你去其他地方看看,鎮江也是有棉花的,實在不行去揚州,鳳陽,淮安,再不行,托人去山東買。

    別給咱講那麼多,縣衙只要棉布,買不到棉花,紡不出棉線,織不出棉布,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衙門的事。

    今年秋稅,只要棉布,給夠了棉布,才算你們繳夠了稅糧。給不夠,那不行,你小子還想偷稅漏稅,抗繳不成?

    折色棉布!

    顧正臣很頭疼,這就是個坑,是誰出的主意,老朱怎麼想的,戶部的人干什麼吃的,下這麼一道破家的命令……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寒門輔臣》,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寒門輔臣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經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寒門輔臣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經濟並對大明︰寒門輔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