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寒門輔臣

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陳寧的咒怨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寒梅驚雪 本章︰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陳寧的咒怨

    <b></b>                  天不亮,奉天殿內已開始奏事。

    朱元璋端坐于寶座之上,听聞百官奏稟諸事,分析利弊,詢問要務,剖決如流。

    禮部尚書劉紹先跪奏“陛下,天下僧尼、道士數量已是查清,合九萬六千三百二十把人。如今釋、老二教崇尚太過,徒眾日盛,安坐而食,空耗民財,當嚴以管束。尤是僧寺數量,累年猛增,一縣之內,民無五萬,僧寺卻已五座……”

    胡惟庸瞥了一眼劉紹先,這個家伙怎麼就不開竅,皇帝畢竟曾經在皇覺寺上過班,撞過鐘,要不是皇覺寺發的僧袍破碗,皇帝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參加紅巾軍。

    你讓皇帝治理僧寺,不就等同于讓皇帝忘恩負義?

    果然。

    朱元璋臉色一沉,緩聲說“此事朕知道了,劉卿退下。”

    劉紹先暗暗嘆息,起身站了回去。

    看來陛下還沒認識到釋、老二教的危害,任由其壯大,只能喂養一群閑人啊。

    和尚除了白天敲木魚,晚上撬功德箱,還能干嘛?

    道士除了白天做法師,晚上打坐,還能干嘛?

    這群人給大明王朝帶來不了任何物產與財富,他們吃的喝的都是百姓供出來的,浪費的是百姓的,而這群人有了錢,反而去佔百姓的地,搶百姓的糧食,放給百姓高利貸。

    近十萬僧道,這還不管管!

    劉紹先不甘心,但也清楚,觸怒朱元璋沒好下場,索性另尋機會再奏陳。

    朱元璋見無人奏事,看向胡惟庸詢問“淮安府鹽徒一事,可有消息?”

    胡惟庸出班跪拜“回陛下,淮安知府任光祖雷厲風行,審訊張三秀無果,與大河衛、巡檢司布置陷阱,引誘鹽徒出手,先後抓獲鹽徒二十七人,審訊之下,再抓獲一百七十二人。如今淮安府向北,暢通無阻,鹽徒無蹤。”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威嚴地說“鹽徒,響馬,游民,自開國以禍亂地方,害民無計,當命各府縣多加盤查,嚴加處置。運河一線,多設巡檢司,不可讓商民往來受阻。”

    “臣領旨。”

    胡惟庸高聲。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少有地笑了出來,對眾官員開口“昨日中秋夜,東宮設宴,暢談治國之道。朕听聞有人說,治國之綱要,當是吃飯二字,爾等如何看?”

    “吃飯?”

    眾官員面面相覷。

    東宮賓客、諭德中,誰是如此粗鄙,竟用吃飯作治國綱要,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已升任右御史大夫的陳寧嗤笑出聲。

    朱元璋凝眸看去,問“陳寧,說說你的看法。”

    陳寧知失禮,連忙走出來跪下,先是請罪,見朱元璋沒有怪罪,便直言“治國繁復,雖嘔心瀝血難以處理妥當,萬千事端,豈能定在吃飯一事之上。臣以為,以吃飯作治國綱要,實是粗鄙言論。”

    “哦。俞溥,你領戶部,如何看?”

    朱元璋看向俞溥。

    俞溥有些不安地走出來,自己上個月還是大都督府經歷,這才成為戶部尚書,諸多事尚不清楚,仔細思量朱元璋的心思,小心回道“陛下,臣以為將吃飯作為治國綱要,想來並非吃飯二字,所言應是百姓皆能飽食,則萬民安業,天下太平,此言論有可取之處。”

    朱元璋淡然一笑,目光掃過眾人“都是有誰認為吃飯可作為治國綱要的,站出來讓朕看看。”

    文武錯愕,不知朱元璋是何心思。

    沐英見沒人敢動,便走出來“臣認為此言無誤。”

    有人帶了頭,其他官員也松了一口氣,六部尚書、侍郎、監察御史等走出二十幾人。

    胡惟庸觀察片刻,終還是在最後站了出來。

    朱元璋看著那些沒有動彈的文武官員,起身說“既然你們不認為吃飯是治國綱要,那就今日不要吃飯。朕要看看,肚子問題解決不了,你們是如何治理政務的!”

    “退朝!”

    內侍見朱元璋走了,連忙扯著嗓子喊。

    陳寧等人暗暗叫苦。

    華蓋殿。

    朱元璋坐定不久,朱標便入殿求見。

    “給光祿寺傳話,朕與太子在此處用午膳。”

    朱元璋吩咐內侍。

    內侍領命安排。

    朱元璋看著似不同于昨日的朱標,詢問“你認為顧正臣所言如何?”

    朱標正色道“父皇,兒臣以為治國綱要為吃飯二字,雖用詞粗淺了些,卻十分簡單明了,切中要害。總覽天下諸事,萬民蒼生,唯吃飯最大。若朝廷能用心解決百姓吃飯難題,百姓歸心,江山萬代可期。”

    朱元璋目光中透著幾分感傷,喟然嘆息“朕自登基以來,定制度,懲貪官,修水利,為的是什麼,是吏治清明,是百姓吃得起飯。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唯農為最勞。朝廷薄賦取民,民猶家無余財,一年到頭,難飽腹度日。稍有旱澇蟲災,家家缺食,蠰(yu)子賣牛!”

    “朕何嘗不想解決這吃飯難題。顧正臣說得對,只有吃得起飯,百姓才會安穩做順民!那些作亂的響馬、鹽徒,最初不也是走投無路,吃不了飯,無法活下去才鋌而走險?標兒,你要記住,治國最大的事,就是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日後每膳,必思此二字。”

    朱標嚴肅地答應“兒臣謹受教,每餐必反省。”

    朱元璋欣慰地點了點頭“這顧正臣倒是個人才,把治國如此大事,用兩個字就概言了。這與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雖是不同,卻也相通。”

    朱標見朱元璋心情不錯,想了想說“父皇,兒臣以為顧正臣此人有些才能。他坦言,想要讓百姓飽腹,就不能墨守成規,提出應因地制宜,興當地百業……”

    朱元璋冷笑一聲,拍了下桌子“什麼不能墨守成規,他這是想要破壞規矩!入朝為官,當以規矩為重。若連這點都做不到,人人僭越,朝堂成什麼樣子了?這個小子也是個滑頭,知道拐著彎找朕要個許可。標兒,你說,朕能給他這個許可嗎?”

    朱標心頭一緊,知道老爹素來極重規矩,定下的禮儀都不準僭越,若給了顧正臣一個許可,誰知道他會出格到什麼地步?

    現在老爹問自己,擺明了讓自己扛著。

    或許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將來顧正臣出了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由自己來決定要不要站出來保他。

    畢竟,父皇是陛下,不可能為一個七品知縣開脫,而自己是太子,可以為官員開脫而百官並不會過多責備。

    朱標思慮一番,定了定心神,下定決心“父皇,顧正臣此人年輕,銳意取新,言談之中多有奇論奇法,無論是心肺復甦之法,還是那古怪的鍛體之術,皆不見典籍之中。若他胸中有策可讓句容百姓吃飽飯,兒臣以為,可準他先奏稟,父皇批閱之後,再著他施策。”

    朱元璋起身,看著思慮周全的朱標,含笑道“這樣才對,朕可準他施策新法,不可準他無奏而行。大明天下,規矩不可破,然行事之法,尚可商議。這樣吧,你轉知顧正臣,若有事務,發奏報兩份,一份至中書省,一份送東宮。”

    “父皇……”

    朱標有些驚訝。

    朱元璋擺了擺手“莫要多想,朕只是在想,顧正臣的奏章即使送到中書省,怕也會被胡右相給扣押不奏。既然你欣賞此人,朕就給他一個東宮奏事的權利。若此人只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不能讓句容興盛,也好給你個警訓。”

    “當年孔夫子感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觀其行。你要牢記在心,官員善欺下蒙上,不可只听其言,治國理政,是干臣還是奸邪小人,還需觀其行。”

    “兒臣謹記。”

    朱標很是興奮。

    官員奏報入東宮,這事看著尋常,實則大不尋常。

    這是父皇第一次準許自己參與朝政之中,雖然只是關系到一人一縣!

    可這是一個標志,是一個開始!

    從這一刻起,自己這個太子,已經朝著朝堂踏入了一步。

    不,只是一個腳指頭……

    即便如此,朱標也很高興,整日不是听課就是翻閱史書,不是禮儀就是規矩,現在,自己可以接觸一絲政務,這就意味著,可以少上一點課,少看一點書……

    御史台。

    御史大夫陳寧饑腸轆轆,暗暗咬牙,忍不住埋怨“東宮賓客、諭德之中,是誰如此不開眼,竟提出吃飯是治國綱要之言論,害我等無飯可吃!”

    無人敢應。

    監察御史答祿與權雖然支持了這個言論,可不敢去用膳。

    御史大夫都餓著呢,作為監察御史,怎麼能去吃飯,這不是讓長官難看嗎?

    監察御史陳士舉見陳寧發怒,主動打听來消息,還捎帶了一點糕點回來,對陳寧說“陳御史大夫,我已打探清楚,提出吃飯是治國綱要的是一個舉人,名作顧正臣,吏部授了句容知縣,尚未赴任……”

    “一個舉人,憑什麼到東宮里去?”

    陳寧不相信此人毫無背景。

    陳士舉低聲說“听聞與都督同知沐英關系密切,現如今此人就住在沐府之中。”

    陳寧眼神一亮,獰笑地看著陳士舉“一個朝廷舉人,未赴任知縣,竟與朝廷武將走得如此親密,這其中——必有貓膩,你是說也不是?七品知縣,句容,呵呵,太近了,讓他滾遠一點吧。”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寒門輔臣》,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寒門輔臣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陳寧的咒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寒門輔臣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陳寧的咒怨並對大明︰寒門輔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